在“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以下简称“桃李杯”)中亮相,对于当下舞蹈专业各舞种的舞者和舞蹈群体来说,虽无疑是分量极重的认可与荣誉,却也因习见而似乎不足为奇,但对于作为“文艺两新”的广大街舞舞者和街舞组织来说,却意义非凡。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北京舞蹈学院承办,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中国舞协街舞委员会、全国街舞联盟执行的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街舞邀请展演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这是街舞首次被纳入“桃李杯”,之于中国街舞的发展进程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站在中国舞蹈教育最高学府的舞台上,中国街舞展示出了怎样的风貌?我们又将从中透视出中国街舞创作实践、教育发展怎样的未来?
“中国的街舞已经中国化了,这是中国街舞独特的、具有开创性的实践。”
以融合古典舞剑舞和街舞的语汇讲述秦王点兵故事的《秦兵舞踊》、街舞融入当代舞表现青年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的《信仰》、将广东醒狮与街舞结合展现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的《中华雄狮》、街舞与佤族舞蹈共融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幸福歌的《生生不息》、维吾尔族传统舞蹈和街舞交融书写新时代新疆青年活力与热情的《幸福新时代》……
展演中,从全国60余所院校及50余个社会单位选送的近150个作品中脱颖而出的20个优秀作品,既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街舞艺术的当代表达,又有探索多民族舞蹈文化与街舞的融会贯通,更有观照当代社会和生命情感的舞蹈实践,彰显了近年来中国街舞群体着力追求以创作独具中国特色的街舞艺术作品为核心价值依托,让街舞从街头走向舞台、从流行文化迈向主流文化的文化追求。而展演双人展示和Battle(斗舞)形式的单人展示,则凸显了街舞青年的高超技艺和昂扬面貌。参演单位以多省市、多地区、多院校节目联袂构成,更集中展现了当下一些艺术院校的教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成果。
“街舞专场这一独特的展演设计对于‘桃李杯’来说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具有全新的意义,对于中国街舞艺术发展也非常重要!”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表示,从当代舞蹈历史发展来看,有三个“新”值得关注。
一是“新认识”。即街舞作为一个外来的、街头流行的非传统专业舞种,能正式进入国家艺术院校这一展演,这是北京舞蹈学院独特的认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说明艺术领域对于街舞舞种某种程度的认可,以及全社会对街舞更加开放和全面接受的态度。这种全新认识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这是在中国舞协设立街舞委员会后非常可喜的一步。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街舞近些年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展演作为街舞发展成果检验也是对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回应和认真落实。
二是“新形象”。齐舞作品展现了街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舞蹈文化和红色文化以及当代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这些舞蹈形象说明中国街舞正在从学习外来的动作技术走向了艺术。从技术部分可见到一些新鲜的、中国舞者自己独特的语言技术,这也是新形象能出现的重要原因。精彩的Battle则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和爆发力等,这是非常有前途的方向。
三是“新起点”。从这一展演出发,在整个艺术和专业艺术教育领域,对街舞的认识和接受会更加迅速和广泛。街舞有了优秀艺术作品和更多年轻人的加持,会有很好的前景。
“用街舞讲好中国故事,让这种国际舞蹈语言真正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多年来街舞群体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成长中既需要社会的广泛认知和认可,更需要创作能力的提升,同时需要产业发展的支撑,而这些都更需要更专业更综合的学养提升,因此,特别希望能够在中国舞蹈最高学府有街舞专业方向及教学培养体系,为中国街舞的未来发展更扎实地奠基、更有力地加持。”中国舞协街舞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夏锐说。
“从斗舞走向创作、从街头走向殿堂、从自娱走向娱他,中国的街舞已经中国化了,这是中国街舞独特的、具有开创性的实践。”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街舞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邓佑玲表示,从此前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的《黄河》,到此次展演中的《信仰》等主题化创作,诸多结合武术、京剧等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性尝试,以及诸多身体语言的开发等,都在做街舞中国化的探索,值得舞蹈院校在理论上做进一步研究。北京舞蹈学院也将本着守正创新的理念,努力在街舞学科建设、专业教育等人才培养方面,以及街舞与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各舞种之间交流互鉴方面做积极探索与示范。
“高等艺术教育要打破专业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壁垒,广大青年喜欢的街舞,高等艺术教育不应缺席。”
将踢踏舞、玄子、藏戏等藏族舞蹈元素与Breaking (霹雳舞)、Hiphop(嘻哈舞)、Locking(锁舞)等舞蹈元素相结合的《索那木坚》,在藏族男子的豪放英姿中尽显对生命的敬意和呼唤;用Breaking的动作语言,尤其是该舞种中Hollow back walk(吊腰行走)、 Hurtle the back(砸背)、Scorpion(蝎子)、Footwork(地板舞步)等高难动作表现主题的《斗海》,彰显侨乡兄弟一脉相承乘风破浪、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以Urban Dance(都市编舞)丰富的舞蹈手段寻找与街舞动作语言互通性的《小皮影》,展现当代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热爱……或街舞与民族舞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挖掘街舞本体语言的可表意性,或探求街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在贯通,展演作品让人们看到了街舞艺术创作的无限探索空间。
从24年前读中专时曾作为民族民间舞群舞中一员登上“桃李杯”舞台,到今天作为编导创作《小皮影》,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现代流行舞系主任杨超感受更多的不是兴奋于自己的作品再登舞蹈殿堂,而是对中国街舞进一步发展的种种渴望:“虽然相比上世纪80年代,当下街舞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比起传统舞蹈还很稚嫩,基本还停留在舞蹈表演这一板块,编导更是大都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自我探索,目前还没有与街舞编导相匹配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所以当下不断提高整体实践发展的同时,急需街舞表演、教育、编导等多方面提升学科建设和学理研究进程。希望越来越多的专业院校设立街舞相关专业,并且招收更多真正对口学习街舞的专业人才,改变当下常常是由成绩不理想由其他舞种的生源转学街舞的现状,培养出更多、更多元的优秀街舞人才。”
“教育要与市场保持距离,但距离也不能太远,应随时能够感受和反映艺术发展的气息,把握和因应艺术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凡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其人才培养领域,高等艺术教育都不应缺席。因此,高等艺术教育要打破专业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壁垒,青少年是当前街舞的主要参与和受众群体,应通过更加积极介入他们所喜欢的舞种,引领积极进取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弘扬勇于挑战、敢于创造的时代精神,引导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青春气象,传播蕴含健康力量与艺术品质的街舞之美。”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介绍,“在‘桃李杯’历史上首次纳入街舞,是基于这一舞种在近年快速发展,街舞文化正深入向演艺、赛事、文创等领域快速多元发展,正日益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流行艺术形式,与此相关联的新文艺媒体、新文艺群体、新艺术业态、新发展模式、新消费群体应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对于像街舞这样的舶来艺术,如何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和中国艺术的传承发展体系中接得住、立得稳、融得进,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与中华民族当代文明相融合,是我们艺术教育的重要课题。”巴图表示,“北京舞蹈学院近年一直关注街舞发展的状况与趋势,我们成立中国街舞文化研究中心,组织教师对舞种文化进行研究,成立学生街舞协会,创作和演出街舞作品,正在协同全国同行探索街舞进入学院学历教育的时机和步骤。”
“被国内规格最高的青少年专业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桃李杯’纳入其中,不仅说明业界对街舞的认可,也标志着街舞走进新的发展阶段,对街舞未来的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以及学术研究都提出了新期待新挑战。”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表示,中国舞协自成立街舞委员会起十年来,着力于团结引领和导向强化,实现街舞艺术创作和品质提升。未来希望团结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高校舞蹈教育力量,共同合力引导当下受众最广泛的“文艺两新”舞蹈主体,在舶来街舞中国化的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