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音乐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笔谈
厚植人民情怀 抒写英雄赞歌
叶小钢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提出,既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具标志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深厚真挚的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以优秀的文艺作品讴歌英雄、礼赞新时代,是新时代文艺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实践的重要基础。
坚持把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民情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充分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从本质上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文艺工作上的具体表现。文艺创作从激发创作动机到主体结构羽翼丰满,从立意主旨到物象选择,从历史溯源到启迪当下,都要紧紧把握住人民性这个根本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创作首先要准确表达人民群众的基本情感。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部部富有深厚人文情怀与传统意识的交响乐作品,不仅反映了人民时代情感与民族精神风貌,更谱写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伟大乐章。今天,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投身于厚重丰富的人民生活中,在体悟中不断思考,真切体会“人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价值底色,努力追求艺术家创作的个性化表达与人民性坚守。一个作曲家的人民立场体现到艺术实践中,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日常生活进行深入思考,紧扣人民在历史、实践和价值层面的主体地位,全面精准把握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在创作形式、题材、体裁、风格、手法上作出新的突破,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用心用情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做时代的记录者和人民心声的歌唱者,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音乐工作者。
坚持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文艺“高原”到文艺“高峰”都离不开人民,仰之弥高的艺术精品固然是艺术家的呕心力作,而厚重丰富的人民生活与艺术家创作的个性化追求则是水乳交融、相互依托,也就是说人民托起了艺术的繁荣之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主动地融入人民生活,扎根于此并在其间体悟、思考,进而感受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伟力。近年来,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广大音乐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努力把扎根人民、学习人民、服务人民、讴歌人民的任务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已先后组织音乐家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吉林、西藏等地采风创作,力争推出一批带着泥土气息,反映中国革命光辉历程、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新时代的文艺作品。
作曲家需要多在生活里泡,从某种意义上说,好作品应该是用脚写出来的。采风,包括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熟悉,对当地民歌和乐器的熟悉,对于作曲家创作来说尤为重要。这些年我到过全国很多省区市,从北方到南方,到基层考察、演出。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考什么是本真的艺术。所谓“本”,就是要有根。艺术的根在哪里?在人民群众中间。而要掌握艺术的根,就需要不断学习:一是向书本学习、向民众学习;二是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研究都是有根的。创作《鲁迅》过程中,我曾多次探访鲁迅的足迹,从绍兴鲁迅故居到上海虹口,以及北京、上海、绍兴三地的鲁迅纪念馆。创作《喜马拉雅之光》,我先后7次前往西藏,前往尼泊尔的蓝毗尼进行采风。踏踏实实下基层与走马观花采采风就是不一样。文艺工作者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同火热生活保持密切联系,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坚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在这一点上,作为普及面最广的艺术门类之一,音乐艺术及音乐活动体现尤其明显。今年,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超过2.5亿人次,全平台累计曝光量超过5亿人次,充分释放出金钟奖的惠民功能,让人民群众共享音乐艺术发展成果。刚刚落下帷幕的2023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35台剧目共计59场演出接连登场,为观众奉献了多场精彩的艺术盛宴。此外,接连开展的大师班、讲座、演前导赏、后台探班、公开彩排等公益公教活动,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秀音乐作品和高品质音乐惠民活动的需要,把人民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活动的检验标准,来践行“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理念。
时代不断前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得更加强烈,对于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在音乐艺术领域,近年来一大批以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为价值追求,建树起中华民族自己的精神坐标和前进力量的艺术作品纷纷涌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英雄精神的良好载体。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型原创交响作品系列音乐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反映时代之变中的中国之进、人民之呼,彰显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成为新时代音乐工作者为人民抒情、为新时代放歌的真情颂歌。作为个体表达之一,我在大型交响乐《英雄颂》近一年的构思创作当中,以尝试新的视角和创作手法,以党史、新中国史中的英雄人物为载体,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反映建党百年辉煌的故事,努力把时代所需要的英雄主义的精神植根人们心中。因此,文艺工作者在坚守人民立场的基础上还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以适应人民群众审美发展的创作思路、艺术技法等元素诉诸于作品,完成通过对时代轮廓和英雄形象的塑造,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激励人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对于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更加深刻地去领会、感悟其中蕴含着的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把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为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把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作为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充分彰显文艺创作的人民性,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