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国际交流的先行者。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10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本次会议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概念。会议期间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其中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曾经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当今时代,一方面,美国及其追随者为遏制中国发展,不断打压中国,抹黑中国;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站在中国这边,与中国一起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无论是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势力的造谣抹黑,还是为了让更多国家理解、支持中国,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中国文化更加广泛、有效地走向世界,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方式和途径。中国文艺是中国文化中十分鲜活的部分,如何推动中国文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值得认真研究,深入思考,持久关注。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文艺走向世界的基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既有形而下的多姿多彩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也有形而上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层面的文化。世界各国各民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孕育了自己的文化。在当今世界,国际交往如此频繁,文明冲突也不时发生,文化可以发挥促进国际交流、化解冲突风险的作用。中国作为有十四亿多人口,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当然应该坚守自己的文化。同时,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的竞争,既有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竞争,也有文化的竞争。谁的文化更有魅力,更有利于国家发展与国际关系的处理,谁的软实力就更强,谁的影响力就更大。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也让我们看到,文化发展得好,会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提供助力,为人民的幸福提供支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所以我们既有必要坚守自己的文化,也有条件坚守自己的文化。
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要系统、深入地研究、总结中华文化,把中华文化的精华及其与当今世界相契合的内容提炼出来,展现它的价值与魅力。1994年10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国际儒学研讨会上,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在发言中说:“面对21世纪,我们的中国学所当承担的课题是,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批判经济至上主义的风潮,并且与利己及追求利润的原理相对抗;如何将中国思想中作为深厚的传统而积蓄下来的仁爱、调和、大同等道德原理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向全世界展示出来等一类问题。”那时中国的国力、影响力都远不如现在,海外学者已经看到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与重要价值,我们现在更应该好好总结这些内容。
近十年来,我国积极主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近年来,我国还在国际上提出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此后,习近平主席在许多重要场合,阐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及其对构建美好世界的重大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的目标和方向,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遵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文化中“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念,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所以,处理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以中华文化立场支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方面我们大有可为,也必须有为。
多形式、多渠道、生动、立体地讲好中国故事
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动中国文艺更好地走向世界,我们在传播形式、载体、媒介以及言说方式等方面的优化改进是不可或缺的。同为拍电影,为什么好莱坞电影在世界上影响巨大,即便拍中国元素电影,比如《功夫熊猫》《花木兰》,也能拍得让中国人喜欢看,这其中的奥妙,绝对不可忽视。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要在深入研究国际间文化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把中国文化中的这些价值观念,用生动活泼、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为此,我们必须重视以下几点。其一,要根据国际环境、国际形势,制定明确的计划,确定文化传播的内容、方式、渠道。2020年的云南大象北迁事件意外收获国外关注此事者的普遍好评,就是一个非常值得从传播学角度总结的例子。由此亦可看到,友好地对待动物,对待自然生态,重视环境保护,并把这些影视化,非常有助于优化国家形象,拉近人民心中的距离。一般来说,真、善、美是全世界的“通关密码”,多拍一些表现普通人人性中的真诚善良的感人故事,对加深外国人对中国的美好印象很有帮助。扶危济困、保护环境也是世界性话题,中国的扶贫、环保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许多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甚至为之牺牲生命,这其中也包含大量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以好的故事形式向外传播。其二,要培养更多精通文化传播工作的人才,组织优秀的团队,这些团队中可吸收一些外国友人,以使我们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更符合对象国家、地区的接受习惯、接受期待。其三,推出更多蕴含中国文化精华的丛书、影视、音乐、文艺演出、主题活动和网络文化产品等。现在的图书外译工程很有意义,要及时搜集外译著作在国外的销售情况及读者反馈。到国外办的展览及其他各类文艺活动,要做到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准投放,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意识融贯其中,提升更多国家民众与中国增进交往、加深友谊的意愿。其四,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文明城市、美丽城乡、美丽景点,把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与优越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结合起来,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欲通文化,先通语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影响力的提升,国际上学汉语懂汉语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最近,秘鲁女作家莫沫推出了首部中文小说《理想情人》,可谓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体现出国际人士对中文的看重与兴趣,也预示着将来懂中文、用中文写作的外国人会越来越多,用中文写作的文学作品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这为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理解创造了良好的语言条件。所以,除了兴办孔子学院、鼓励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等方式外,还应结合商业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更多的中文学习工具、平台,研究出更多便利实用的方法工具,让更多的外国人学会中文。
除了不断完善我们自身的文艺创作、文艺传播,我们要推动中国文艺更好地走向世界,还要更深入地了解外国文化、文艺。这一点,我们过去强调得不够,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地区的国别研究、区域研究也还不够深入。要想让其他国家理解、接受中国文化、文艺,需要先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文艺,找到差异点、契合点、共通点,了解其喜欢的对其更有效的传播-接受方式,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要让西方民众多一点对中国的理解,也需要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历史与现状,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风土人情。为此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懂外国文化、文艺的人才,派更多学者到研究对象国,去做沉浸式体验。国家应鼓励兴办更有针对性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举办更多的官方、民间交流活动,创造更多的交流平台、媒介。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放宽胸襟,开阔视野,通过系统规划、完善创作、理清思路、用好人才等各项举措,就一定能够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更好地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系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