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与时代交相辉映
“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杂技魔术人才展演”观后
杂技魔术起源于乡间,在市井中发展,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传统。作为民间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在市场经济和审美娱乐多元化发展的冲击下,杂技与魔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一度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下,面临着青年人才培养和艺术的创新发展等问题。
为了在新时代里推动杂技魔术艺术的传承创新,培养优秀的青年后继人才,推动青年艺术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守正道、出精品,有识之士始终在努力。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中国杂协搭建的人才展示平台——“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杂技魔术人才展演”,于11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民族剧院举行。
青年演员挑大梁
本次展演的单位分布广泛,包括了从国家级杂技团、文工团到省市级杂技团,以及吴桥杂技学校、新疆英吉沙县阿迪力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等艺术团体与组织。展演包括《扬帆追梦·浪船》《一片羽毛——双人吊子》等杂技节目,以及《京味古彩戏法——双四亮》《麦克斯的奇迹》等魔术节目。入选展演的12个节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多为近年来各类国际国内大赛中的获奖作品,是青年杂技人才不断挑战自我、创新艺术的精品之作。
本次展演无疑是一次青年杂技队伍的大检阅。入选的宋亚鑫、王梦尘、吉克金莎等22名青年杂技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4岁,他们当中既有在中国杂技金菊奖等国际国内评奖、赛事中屡获大奖的实力选手,也有在各类重要展演中初露锋芒的未来之星。他们如今正在最好的从业年龄段,既处于体力充沛的从艺巅峰,饱含奋发向上的青春活力;又有着心无旁骛的奉献精神,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的磨砺中。他们创作表演的12个节目,既有在传统基础上的翻新,又有更为广阔与时尚的当下题材,立意高远、创意巧妙、赏心悦目,在舞台上激扬起青春的美与力量。
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的杂技和魔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传统的“百戏”演出中,它们就不是孤立地表演技巧,往往需要通过巧妙的编排,与其他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近年来,挖掘杂技与魔术的文化特色,将它们与舞台技术充分结合,提升艺术性、娱乐性、参与性,成为艺术发展的方向。
在本次展演中,整场节目的编排显得尤其精彩。既有《蹦绳》这种兼具惊险与力度的杂技,也有串场魔术《相遇》这类轻松愉悦的表演,紧张与谐趣错落有致。通过邀请观众上台参与演出等匠心独具的编排,增加了现场的互动性,丰富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各个节目的编排也花费了大量心思,编导们坚守杂技和魔术的本体特征,以开放的胸怀吸纳了舞蹈、戏曲、武术、哑剧、时装表演等多种艺术样式,为我所用。《龙跃神州——中幡》对中国传统杂技项目中幡进行了舞台化编排,增加了翻、转、腾、顶等技巧,极大地拓展了中幡的表现力;《俏花旦·集体空竹》中融入京剧的台步、身法等形体动作,富有文化底蕴与民族特色;《凌云——倒立技巧》则对女子单人倒立技巧进一步创新,展现出女演员独特的力量之美,反映出时代精神;《景泰蓝的遐想——顶碗》将景泰蓝艺术元素与顶碗表演结合,使传统的顶技表演在“国潮”的烘托下更加美轮美奂;魔术《三人行》则依托时装表演,在走秀过程中不断换装,塑造出三位柔美而又不失飒爽的女性舞台形象,更生动地呈现出魔术变幻莫测的特点。
整台展演中,技术的使用与现场表演情境紧密结合,服务于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诸如《一片羽毛——双人吊子》中的高空道具,既以其精巧创新的设计成为表演舞台,让演员得以展示高难度的技巧,又展现了当代青年人追逐理想的风采。
基于时代的主题演绎
传统的杂技与魔术更注重惊险奇绝的技术,相对忽视主题性的内容表达。当下的文艺作品要想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就必须在精神内涵上下功夫。摆在杂技和魔术工作者面前的挑战,是如何化“技巧”为“思想”,通过创意,赋予传统技艺以时代性的主题,产生出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节目。
从本次展演看,年轻一代演员不再仅仅满足于肢体语言上的炫技,在表演价值上有着更加明确的追求。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主题和明确叙事主线的节目。《逐梦空天——男女集体爬杆》对传统的爬杆杂技作了主题化的创新演绎。四位表演者以爬杆模拟航天员在太空舱里的工作场景,以杆上柔术、腾空滑竿表现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的艰难行进,以对手飞杆、多人重叠滑竿来象征宇航员之间的精诚协作,以惊险的动作表现中国航天探索的艰辛,以轻盈流畅的姿态传达宇航员勇于冒险的浪漫情怀,有效提升了表演的思想深度与社会意义。
《扬帆追梦·浪船》也同样精彩,这一节目将内容构思与动作编排、道具设计与舞台呈现融为一体。将传统浪桥打造成一艘扬帆远航的大船,以声光特效模拟海上的风浪,以各种高难度的弹跳动作象征乘风破浪的行船探险。观众在欣赏精彩技艺的同时,脑海里呈现的是当代各行各业的探索者们不畏艰险的形象。这类场景,不一而足。思想性和技巧的结合,使杂技表演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能够更加充分地运用各种象征性的手法,创造出更具思想性与审美价值的舞台形象。
魔术的表演同样也加强了内容性,由炫技走向审美与沉浸式体验。近景魔术《麦克斯的奇迹》将传统戏法“三仙归洞”与硬币、纸牌等西方魔术技法相结合,并借助图像投屏等技术,营造出目不暇接的幻术奇观。这种以“剧”带“技”的形式,有力克服了魔术杂技弱于叙事的局限性,扩展了艺术的精神容量。
挑战自我 精益求精
杂技和魔术都是讲求技巧与难度的艺术,在这个舞台上,胜利必然属于训练最勤、流汗最多的人。绚烂夺目的背后,是演员们多年的努力和付出。正是因为他们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毅力,以及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才得以在艺术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次展演中的节目都经过多年打磨和排练。《凌云——倒立技巧》的主演王梦尘只有16岁,从4岁开始练习顶功,每天要负重20斤训练8个小时,12年来一直坚持不懈。
在挑战自我、精益求精的过程中,青年演员们在原有动作和技巧基础上不断突破和提升。《俏花旦·集体空竹》在2004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就曾一鸣惊人,至今仍然是杂技界常演常新的保留节目。如今这个节目已经迎来第四代“花旦”演员,在不断的更新迭代中,演员们在个人技术和表演上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寻求突破。和初代“花旦”相比,第四代在高空抛接空竹中,已经将6个前滚翻增加到了8个,在旋转中接空竹,从转10圈到现在可以转15圈接双周旋转再接一个三周旋转。
通过这些节目,我们看到的是当代青年杂技和魔术人才不断激发身体潜能的拼搏精神。当然,无需否认,一些演员由于年龄尚小,在表演细节上的处理尚不如老一辈演员那么圆融,甚至偶有失误,但这不也正是青春探索的一部分吗?我们理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也期待着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杂技艺术的队伍中。
杂技与魔术经历了千年的传承,如今,艺术接力棒交给了当代年轻人。给青年以广阔的舞台,他们一定会还你以更大的惊喜。在本次展演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传承者,他们扎根传统与生活,用勤学巧练谱写了一曲飞扬流动的时代之歌。让我们相约于未来,期待他们奏响新的时代华章。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曲艺杂技民间文艺专委会委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