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性立场的坚守,
对民族化风格的执著追求
栏目:视线
作者:何何  来源:中国艺术报

对人民性立场的坚守,对民族化风格的执著追求

  ——“回望与前行:贺敬之创作经验与新时代文艺”学术研讨会侧记

  贺敬之99岁了,11月5日是他的寿诞。从不满15岁发表散文、小说与诗歌,他以具吞吐大荒之势、发黄钟大吕之声的创作,成为时代的歌者、人民的歌者。歌曲《翻身道情》《南泥湾》等传唱至今,歌剧《白毛女》 “唱出了一个新中国”,诗歌《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脍炙人口,他的笔始终坚定不移地为人民书写,真挚热情地为时代放歌,其创作历程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发展始终同步。初到延安时他在诗歌《生活》中写道,“我们是小麦/我们是太阳的孩子”,期颐之年,他依旧以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一心向党,一心为民,将温暖与能量照耀四方。

  1978年,贺敬之在任文化部副部长期间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此后经年,贺敬之精神品格的影响与对其的研究一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延续。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回望与前行:贺敬之创作经验与新时代文艺”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承办。周庆富、李正忠、陈飞龙、祝东力、贺茂之、董学文、刘润为、曾镇南、白烨、柳湧、易孟林、李云雷、朴婕、王碧燕、卢燕娟、危明星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求是》杂志、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与杂志社的老中青三代学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贺敬之的创作经验、文艺思想及其对当下文艺的借鉴意义。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主持。

  贺敬之的创作与历史同行,反映时代精神与人民心声,研究其创作与生平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贺敬之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大家,其文艺创作的核心主题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责人周庆富指出,举办此次学术会议一是为了认真研究、总结、传播贺敬之文艺创作经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发展;二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向前辈贺敬之同志致敬,并在致敬中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推动中国艺术研究院事业稳健向前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祝东力谈道,贺敬之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史人物,创作起点很高,刚满20岁即执笔创作《白毛女》剧本,更早之前被鲁艺文学系主任何其芳称为“17岁的马雅可夫斯基”,是人们眼中的少年天才。他回顾了贺敬之从20世纪40年代直至新时期的创作经历,指出对于我们今天而言,贺敬之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不世出的禀赋才华和个人创造力,从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同行的特定角度,缩影式地呈现了他所亲历的年代,他的作品既是历史见证,也是那段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品和生平值得深入细致多角度反复研究。祝东力提出当下研究界需要突破自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延续了30多年、经历了两三代学者的对贺敬之及其作品的“再解读”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传统,从当下的认知中总结新的角度、方法、经验,重新理解贺敬之,重新阐释革命文学传统。

  贺敬之不仅是杰出诗人,也是杰出的文艺思想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学文强调,贺敬之的文艺思想是经过风雨洗礼和实践检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贺敬之的文艺论述是体现守正创新和与时俱进精神、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文艺论述,贺敬之的文艺观念已经成为继承优良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走向繁荣未来的宝贵财富。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楷模和典范。他的许多论述具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属性,理应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史和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贺敬之曾多次声明‘我不是理论家’,但在他的六卷本文集中,文论卷就占了两卷,加起来有1112页,产生了那么多的文论成果。”董学文指出,贺敬之在文艺理论上的贡献,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属于今天,而且属于未来。

  人民性是贺敬之创作的重要特色。《求是》杂志原副总编辑、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认为,贺敬之为延安时期崭新的人民文艺赢得了尊严和骄傲,是人民文艺家的典范。他指出,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贺敬之自觉投身抗日战争,在与北方广大农民和八路军战士相处中积累生活素材和思想情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把握生活本质,以开放眼光和务实态度,探索创造出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也给当下的文艺创作以重要启示,即必须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谈道,贺敬之的创作与时代节奏同步,是党领导的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的一个生动缩影,其重要创作特色是对人民性立场的坚守和对民族化风格的执着追求,在今天看来依然意义深远,值得学习与弘扬。如《白毛女》将民间鬼怪传说变成了底层受苦民众的故事,其诗歌创作中的叙述主体“我”也是集体的代表,是人民歌者,充分体现了人民性立场。

  其他与会专家也各自发表了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镇南分析了贺敬之在当代诗史上的卓绝地位及广远的历史影响,一方面从剧诗、歌诗等方面总结贺敬之诗歌创作的特色和主旨,另一方面深情回顾自己在1963年和1999年诵读贺敬之诗歌的切身经验,论证贺敬之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原所长陈飞龙回顾了贺敬之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的关系,并指出当下应努力焕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活力。《小说选刊》杂志社副主编李云雷回顾了自己与贺敬之的交往,并指出贺敬之创作的几个特征,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个性与时代的融合,创新性发展人民文学的传统,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中拓展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

  此外,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原副院长、少将贺茂之受贺敬之委托与会,回顾了贺敬之身上坚守信念、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认为研究贺敬之的文学历程、总结其创作经验,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切实行动。中宣部老干部局二级巡视员、贺敬之的秘书柳湧作为贺敬之与文艺界和学界沟通的桥梁,也转达了贺敬之对研究者的期望。会议期间,任亚明、岳海远两位朗诵艺术家深情朗诵了贺敬之的诗歌《怀海涅》《北方的子孙》,使与会者再次深切感受到贺敬之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