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北京初冬迎来一场突然的降温,可是民族剧院内却欢声笑语,洋溢着一片暖意。“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继戏曲门类的华章之后迎来了又一重头戏——曲艺,20多位青年曲艺人才次第登场,把三台充满活力充满新意的演出奉献给了广大观众。曲艺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是百姓生活的重要调味剂,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上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次展演不仅有相声、小品、评书,还有苏州评弹、乌力格尔、京韵大鼓、天津时调、弹词、独脚戏、沁州三弦书、四川清音、河南坠子、二人转、扬州弹词、湖北小曲等十几种曲艺样式,是曲艺青年人才的一次大点兵,可以用三个“新”来概括——新气象、新作为、新境界。
首先是传承中凸显新气象。曲艺重在传承,各门类中的经典曲目和经典作品是一座“富矿”,但挖掘这座“富矿”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曲艺门类靠的是“口传心授”,学习曲艺的过程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经过反复揣摩逐渐掌握技巧,通过现场表演获得反馈,逐渐调整节奏并形成独特风格,这往往需要十多年甚至数十年的功夫。如何在“熟悉的味道”中找到“新鲜的感觉”,是青年曲艺工作者一直努力寻求突破的关键点,这种传承中的创造性在本次展演中显得尤为突出。一是老作品新演绎,如西安市说唱艺术团演员杨锦龙表演的快板《武松打虎》,杨锦龙师承快板表演艺术家李润杰先生,《武松打虎》也是李润杰先生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网络上有李润杰先生当年的演出视频,人物刻画活灵活现,表演形神兼备,而且快板语言极具文学性,处处彰显着大师风范。如果形容李润杰先生的表演是“润物细无声”,那么杨锦龙的表演可以说是“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特别注重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慢的时候有留白,勾起观众的期待,快的时候疾风骤雨倾泻而下,让观众憋住一口气不敢呼出,整段表演畅快淋漓,令人意犹未尽。二是老艺术新融合,如上海评弹团演员陆锦花表演的苏州评弹《声声慢》就是新融合的成功尝试。《声声慢》并不是传统唱段,它最早是通过短视频平台火起来的苏州话版本流行歌曲,后经陆锦花用苏州评弹的音乐元素重新编曲和“丽调”唱腔重新演绎。陆锦花的表演于吴侬软语中梦回江南,不仅显示出深厚的评弹功底,还带有一种国风古韵,营造出一种细腻轻柔的美感和美轮美奂的意境,一人一琴唱得观众如醉如痴。每一门曲艺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不断吸收不断融合的,评弹表演就吸收了京剧、电影、话剧、流行歌曲等,是在丰富自身的表演手法和音乐内涵基础上形成了现在的评弹,既然“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可以成为年轻人心中的评弹首选,那么吸收各个门类各种元素的新融合不失为吸引年轻观众爱上曲艺的一条出路。三是老传统新面貌,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两位演员王超和张春丰就演绎了一段不太一样的二人转,在雅和俗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二人转植根于黑土,结合了东北特色民风民俗,集多方民间艺术于一身,有它独特的文化张力,在很多人心中,二人转是一门“大俗”的艺术,以粗犷、张扬见长,实际上二人转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游记》《水浒传》《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名著都是它的创作范本,二人转中也有很多“雅”的曲目,如《西厢》《蓝桥》《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这段《梁祝》唱词由崔凯老师创作,细腻委婉,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绵绵情意以充满美感的形式表达出来,既保持了传统二人转浓郁的唱腔和灵动的表演,又加入了委婉动听的曲调,为二人转的雅俗共赏做了新的尝试和探寻。
第二是在创作中展现新作为。这些年来曲艺创作面临着一些困境,表现在创作人才青黄不接,作品缺少活力不接地气,曲艺观众也不满足于程式套路,转而把曲艺热情投向了脱口秀、Sketch等艺术形式。曲艺不能甘当背景音,在新时代背景下,创作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现实题材曲艺作品是每一位曲艺从业者的职责所在,源头活水从哪里来?答案有三点:一是紧跟主旋律,把握时代脉搏,要讲今天事新鲜事,要说观众心里话,要听得见共鸣音;二是扎根火热的生活,从“办公室创作”和“策划式创作”中抽身出来,重拾老一辈曲艺人扎根田间地头、交通集市、街头巷尾的劲头,敏锐地攫取生活素材,讲好真人真事,表达真心真情;三是从演出中反观作品,反复打磨,不断加入新元素,把观众当作创作上的老师和合作者,让他们为作品添加生命力。可喜的是,在这次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上涌现出了一批守正创新、潜心耕耘打造的曲艺新作,展现出了曲艺创作的激情和活力。如中国广播艺术团演员金霏、陈曦表演的相声《合辙押韵的评论区》,取材于网络评论中的种种乱象,把网络“喷子”和“杠精”的人物特点集中在人物身上,具有鲜明的讽刺意义,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再如广州市文化馆演员逗笑、逗乐表演的相声《N年以后》,用夸张风趣的手法畅想N年之后的生活,反思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烦恼,与当下人们关注的人工智能、AI等话题息息相关,是近年来少有的“未来向”曲艺作品;由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演员金一戈表演的杭州小热昏《实话难说》,瞄准“实话要不要实说”,暗含着职场内卷和情商焦虑的话题,传达了很多观众的心声。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黑龙江曲艺团演员刘骥、冯玉丹表演的相声《超级英雄》,以小人物寻找超级英雄作为出发点展开话题,对国外电影中的超级英雄进行调侃,再列举出现实生活中为党和国家默默付出的英雄,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敬重英雄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致敬英雄的作品定是有精气神的作品,这同样体现在扬州弹词《风筝》、评书《最美婚纱照》、四川清音《两匹马》等作品中,歌颂革命者、道德模范、一线输变电工人等英雄人物,获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回应。
第三是大情怀彰显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几年有一个热词叫“新国风”,其内涵是从外到内的文化认同和文化提升,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体现。曲艺本身就是国风艺术,天然具备成为“国潮”的潜质,评弹、弹词、四川清音、河南坠子、乌力格尔、沁州三弦书、二人转、湖北小曲等曲艺形式都承载着一方土地的底蕴,在各种文化交织的濡染下深藏着文化气质,是文化符号的表象化体现;相声、评书、快板、京韵大鼓、天津时调、杭州小热昏、独脚戏等曲艺形式在时光的浸润中逐渐流传,与时代和百姓零距离,是伴随着人们成长又能唤起乡愁的生活必需品,因此曲艺必然也必须实现从“国货”到“国潮”的跨越。这一点在本届展演的曲艺作品上已经初见端倪,如重庆逗乐坊的演员宋好、王海波表演的相声《名著与方言》,这一段是难得的“文哏相声”,嫁接起名著和方言两种文化元素,从经典中取材再用今天的理解演绎,不能牵强附会还要让观众心领神会,创作和表演难度很高,是颇具“中国范”的作品。本次展演中的传统曲目段落如评书《白蛇传——水漫金山》、弹词《西厢记·莺莺操琴》、二人转《梁祝》、快板《武松打虎》、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等,着力在中国味道、中国气质上下功夫,让观众体会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美感;曲艺新作乌力格尔《草原之子》、相声《北京北京,了解一下》、湖北小曲《 “桥”见中国》等也都饱含着对家乡的依恋和自豪,凝聚着家国情怀,传递着讲好中国故事、讴歌新时代的思想共识。
曲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不断前行的艺术,“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落下了帷幕,而培根铸魂的曲艺发展之路正启程,曲艺未来可期。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编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