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南推动新时代文艺跃升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文艺”交流研讨会在京举办
10月1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文艺”交流研讨会在京举办,与会专家从新时代文艺工作的视角,共同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形成脉络、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守训出席并致辞,刘守训期待研讨会的交流能够加深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性理解,探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化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涵盖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工作、思想道德建设、新闻舆论、网络信息、文艺工作、文化遗产传承、对外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串起了从一个思想点的原创性突破到多个思想点的原创性突破,再到思想理论体系整体性提升的思想发展轨迹,反映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在体系化、学理化方面日益完善的实际,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将会使文艺方向更加明确、文化立场更加坚定、实践路径更加清晰、方法办法更加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典文艺形象’是具有鲜明新时代色彩的基本主题,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文艺的一个基本命题。经典文艺形象的外延超越以往文学叙事中的典型形象、典型人物。”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张晶认为,运用经典文艺形象的概念可以对新时代艺术精品进行概括。经典文艺形象包含着各个艺术门类的特性,同时以鲜活的直击人心的形象唤起最普遍的审美共通感。经典文艺形象在审美接受过程中获得最大公约数的审美认同,并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强烈的印象。经典文艺形象呈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是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能力的原创性观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外各种理论成果,特别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经验梳理而来,按照我们自己的理念方式,以我为主、兼容并蓄而提出的主体性思想。主体所朝向的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艺发展的灵魂所在。”中国视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认为,鲜明的原创性、主体性和时代性特征,使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前沿的理论之一。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方向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继续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方向以外,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增加了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三个面向’尤其具有时代的意义。为了实现这‘三个面向’,我们要回到最基本的问题,回到现实主义、回到历史现场。中国人的批评、研究、创作最与众不同的是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眼光,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是我们一刻都不能放松的东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所长、党委书记刘跃进认为,毛泽东提出文艺为什么人的基本立场,新时代文艺必须牢牢坚持,还要面对如何为人民的关键问题。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山东省评协主席范玉刚认为,21世纪文化和科技结合形成的文化产业,使文化走到历史的前台,全球化运动也以文化、文明为轴心展开,构成一种新的动力机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合乎历史趋势的内在逻辑。处于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呢?范玉刚进一步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新时代文艺的关系,在人类文明能否跃升的十字路口,需要树起一面文明的旗帜,“今天需要的是能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艺,文艺的落点要落在能以高品位精神食粮的有效供给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以文艺精品创作和对文艺人民性的坚守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助力,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昂扬奋进的文明中国形象,以对当代文艺的经典化追求和勇攀艺术高峰为新时代定格。”范玉刚谈道。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是重大的任务,也是强大的思想保障。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篇章,又涵盖了包括文艺工作在内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对于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而言,就是要贯通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理解其核心要义,领会其蕴含的学理哲理,深化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规律性认识。”《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余宁在发言中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由此畅谈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们的文艺学和文学研究领域,在学理上受到伯明翰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便有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如今的文学研究如何建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高度上,并在具体的实践中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和其有效的实践性呈现出来?这是我们做学理研究工作要思考、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对于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的挺立具有标识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永清引申出文学研究如何能够在此背景下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以及文学应如何折射文化的问题。
为摆脱西方学术单方面影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已开始从理论层面系统地构建中国学术的三大体系。《文学遗产》代理主编孙少华认为,单靠某一个学科很难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学遗产》希望在打破学科区隔的基础之上,融合文史哲、民族学,研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从历史逻辑的角度,我们要梳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的历史过程,尤其是总结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百年历史探索过程;从实践逻辑的角度辩证分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从理论逻辑的角度系统总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当中的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学派和中国传统,提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理论、概念和体系。”孙少华谈道。
“我们需要用学术化的表达、创造性的分析、更多的概念去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当下学界很重要的工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于九涛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可以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指引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产业、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等多方面的发展趋势。于九涛还从人机对话、深入互联网是深入生活的重要部分等方面论述了理论落地等实际问题。
“和中国式现代化如影随形的是物质、器物的现代化,体制的现代化,更重要的则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我们在创作当中绕不开‘立人’的主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副主任戴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关注“立人”,有着最广阔的覆盖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现实的迫切性和前沿性。她指出,从影视创作领域到高等教育领域,都离不开要让人在社会发展当中成为有文化自信、有自尊、有职业伦理、有作为有追求、有审美趣味的个体。在影视创作题材不断拓宽的同时,文化视野和观念创新需要贯彻在整个创作体制、创制流程各个环节的协同更新、综合提升上。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副主编孙秀昌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中,集中论述了能够重塑社会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充分挖掘传承这些迄今仍在养润民族之根的生命智慧、活的基因,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文化主体意识,还可以为中华文脉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友军认为,要通过强化人物内生的主体性来塑造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以此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永提到,历史中包含着一个思想的景观化历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景观变化将是人民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需要我们提升景观观察和景观表达的意识。以景观之眼看待宣传文化和文艺表达的使命,具备景观意识去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提升文化软实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高传播效能有重要意义。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赵莹从秉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高度使命感开展文艺研究与评论工作,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地加强文艺评论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加强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学理体系、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三方面论述了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会。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