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
贡献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更大力量
栏目:探索
作者:都布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创新”作为我们党的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制胜法宝,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思维的精华,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与中华民族吐故纳新的传统智慧相结合的观念表达,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品格与时代要求。文艺评论历来是我们党领导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在党的整个文化文艺工作全局中始终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基础性作用。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文艺评论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壮大主流声音,弘扬时代新风,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思想锋芒、战斗性能和社会功能,引导人们保持和增强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保持和增强对自身文明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绝不能弱化西化甚至缺席失语。

  就“守正”而言,“守”表明了坚定的立场,“正”代表着标准和方向。新时代的文艺评论要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向导向之正,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美学精神之正,守批评精神与实事求是之正。“守正”则正气浩然。优秀的文艺评论家应涵养浩然长存的正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和灵魂。实践证明,评论家涵养浩然长存的正气,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全面系统准确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深入领会贯彻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理解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文艺与市场、文艺与世界、文艺与社会、传承与创新、创作与评论等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的真知灼见,深入研究新时代文艺评论面临的形势任务、成绩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深入揭示新时代文艺创作和评论的新特征和审美规律,做到学思用贯通、知行信统一,以真理思想之光把牢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

  新时代的文艺评论是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当代形态和实践成果,它离不开充盈的中华文化滋养和审美支撑,更要突出展现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与生产的审美风尚、审美理想、审美精神。从文化底蕴上看,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底蕴、底气、精神,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学理研究中,不能割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脉”。从审美精神上看,中华美学独有的意境与韵味是华夏祖先以其独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学理念进行文化创造的结晶,至今散发着无穷魅力与蓬勃生命力。它既体现在文艺作品中,也融注于人民的美好生活中,理应成为灌注新时代文艺评论正气的力量源泉。因此,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家应以浩然长存的正气和恪守正道的姿态,以阐扬民族精神为根本,立足于华夏文化的强大底蕴,立足于中国当代文艺的火热实践,坚守承续发展中华文化基因、中华美学精神、中华审美风范的底线和责任,通过自己的学术探索、理论构建和评论实践,为推动文化文艺繁荣提供真知灼见。

  涵养浩然长存的正气还在于,评论家要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在社会思潮碰撞中站得稳立场、辨得明是非,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守得住底线、担得起道义,不要用红包的厚度来决定品评作品的高度,不要以关系的远近来评定作品的优劣,不要让面子的大小来判断作品的好坏。评论家要真诚地、实事求是地开展评论,坚持好处说好,不好处说不好。对优秀作品热情鼓励、充分肯定,又要防止庸俗吹捧、言过其实;对错误的创作倾向和作品的不足,既要敢于批评,以理服人,又要防止抓住一点,以偏概全甚至是恶意攻讦谩骂。评论应是一种理性的真诚的言说方式,讲真话、讲道理、讲正气,理足评当、以理服人的文艺评论既是时代所需,也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该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就“创新”而言,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如果没有创新,文艺的发展和繁荣便无从谈起。新时代的文艺评论要创文本解析之新,创传播途径之新,创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之新。“创新”则锐气昂扬。优秀的文艺评论家应涵养昂扬向上的锐气。

  与创作相比,评论直接面对和取材的是以纸张、屏幕、舞台等为媒介的文本。好的文艺评论必须突破自身内部的知识循环和规则边界,在严谨细致地梳理研究对象文本肌理和审美经验的同时,从文本中再创造,发现和解读文本背后社会生活的奥义及困惑,提出解决路径,发出时代先声。要做到这一点,文艺评论转作风、改文风、开新风,至关重要。评论家要有立破并举的勇气和担当,要敢于直面当前文艺评论存在的不及物、不好读、不可亲、不鲜活等问题,怀着对文艺为民的敬畏之心、对创新创造的敬慕之心,做勇立时代潮头的文艺先锋、当代文艺精品力作的发现者引荐者,以言之有物有理有趣、短实新的文质兼美的评论去贴近受众、服务受众、引领受众,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当下,文艺评论的传播载体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探索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多样化评论形态。评论家要有锐意进取、一往无前的精神,以紧跟时代的创新创造增强主流文艺评论的有效抵达。我们既要鼓励传统媒体加强对文艺评论大众化传播的创新策划,增强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独具匠心地打造一批紧跟时代变化、贴近受众需求的亲民化的特色文艺评论专题专栏,以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扩大文艺评论的受众群体,培育出更多热爱文艺的“铁粉”;还更需要及时转变传播理念,积极开辟融媒体传播阵地,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高效互动,强化文艺评论的人际传播。

  涵养昂扬向上的锐气还在于,评论家要勇于担当更大使命,以探索和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习性与审美趣味的文艺评论话语为己任。构建文艺评论话语是为文艺行业特别是文艺评论行业明确规范和标准,更是为当代文艺发展明确方向感、价值观、方法论,探讨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服务于文艺生产和社会发展。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是党领导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理应成为构建评论话语最鲜活的基石。大众性是基础是原则,民族性是途径是方法,同时也是大众性的另一种阐述。科学性是精神是实践,唯有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孕育出的守正创新、兼容并包的科学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评论优秀遗产作为重要营养和重要镜鉴,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度统一起来,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才能以正确的话语直接影响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界行风建设的未来趋向,才能促进社会大众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审美价值理想的养成,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进而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文艺评论的力量。

  (作者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