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曲艺节日前于四川乐山落幕。在曲艺节上亮相的作品让我们看到,过去的三年里,全国各地的曲艺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以最大的热情和最真诚的态度坚持打磨作品,锤炼技艺,疫情解除后,让原本停摆的剧场在极短时间内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华曲艺人对这门古老艺术的坚守,老百姓对曲艺的热爱和留恋,着实令人感动。这届曲艺节上,一批主题鲜明、题材各异、艺术手法翻新出奇的作品相继亮相,演员根据不同题材、不同角色选择了颇具针对性的表演策略,他们所展示的表演才华,汇入了整座城市所建立起来的欣赏曲艺、传唱曲艺的浓厚氛围。曲艺节期间,各地曲艺节目集中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生态空间。主办方还特地安排了四川优秀曲艺节目展演,这种在全国性大型曲艺活动期间进行的地方性曲种集中展示,其资料留存价值和文化推广作用不容忽视,集中观看这样一台充满原汁原味地域风情的演出,也是当地观众的心灵还乡之旅。总之,乐山这座诞生过无数传奇故事的文化古城,在曲艺节期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无形的,而又充满魅力的曲艺场。中国曲艺节自创办以来,作为高水准的艺术性节庆活动,始终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现在已然成为一个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的文化品牌。从未来展望而言,曲艺节可以对标全国顶尖的艺术性节庆,成为彰显主办城市发展成绩和文化品位的窗口和符码。
根据笔者以往的观摩体验,在各类演出环境中,曲艺演出的剧场里,灯光环境往往是较为明亮的,观众并非如观看话剧、电影一般沉浸于彻底的黑暗之中,而是处于一种明暗交织的特殊氛围。在曲艺的演出现场,因为演员往往能够根据观众的反应而调整表演内容,台上台下互动的场景随时可见,戏剧演出中常见的“第四堵墙”往往消失于无形,这意味着,曲艺演出中,演员与观众的融合度是较高的。本届曲艺节上,这个特点尤其鲜明,南北片精品曲艺展演位于乐山市区的文化广场,曲艺名家新秀进基层的惠民演出在更接地气的小型广场举行,这些都拉近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曲艺真正融入了百姓生活。
作为曲艺艺术领域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展示平台,曲艺节继续海纳百川,承载着跨地域多样态地方曲艺的交流。通过本届曲艺节呈现的现实书写和传统接续,曲艺的舞台,已然成为展示当代社会变迁的新场域。这届曲艺节上,当地观众接连邂逅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品,体验了一段充满笑声的快乐旅程。湖北大鼓《瞧这老两口》生活气息浓郁,以“夕阳红”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极富生活情趣。拉场戏《不了情》嵌套着对另一地方曲种二人转人才流失这一现实问题的思考,演员的个人表演风格和作品的剧情结构匹配度颇高。陕北说书《东方红》取材于老区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直抒胸臆的唱词在淳朴坚定的节奏之下又多了一层振奋人心的情感力量。潞安大鼓《一生誓约》以两代治沙人之间精神接续为走向,整体叙事充满力量感。
以涌现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事件、传说、神话、习俗等为题材的历史题材创作,今天正方兴未艾。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总能将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坚实的文化传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将创作者对历史文化、民族特征、生命价值的思考以说唱的形式体现出来。绍兴平湖调《水乡吟》在不长的篇幅中浓缩了大禹、勾践、王羲之、鲁迅等先贤的故事,以委婉缠绵的语调讲述了绍兴水乡的历史。柯尔克孜族史诗说唱《玛纳斯》 ,在传统的基础上糅合了更多的叙事抒情成分,整个节目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展现出经典作品在新时代里的新生机。群口评书《南北评书话三国》将三国故事中最具华彩意味的三个篇章组合到一起,三名演员充满个人风格的表演从不同侧面展示出传统节目历久弥新的丰厚底蕴。
艺术打破原有的类别界限,实现跨界融合,并诞生出新的艺术样态,正是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年来,一批深度结合当代艺术发展前沿的曲艺作品的成功,改变了传统曲艺将表演拘囿于舞台一角的面貌,在审美层次上将曲艺作品的舞台展现提升为一门以说唱内容为核心,与戏剧、舞蹈、音乐等艺术元素交融互渗的新型艺术样态。各地文化的同源性与差异性,已经成为曲艺创作者带动曲艺作品朝着多元化、精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起点。这些作品普遍在回归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开、闭幕式演出中亮相的作品更是把民族民间舞、民乐、多媒体影像等艺术手段和说唱表演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强化曲艺的表现力,绝技高招层出不穷,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舞台效果。
此次曲艺节的参演作品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创作者以整体性的思维来创作作品。把现场呈现、舞台技术都纳入这一思维中,既告别了一些传统节目美学表现形态单薄的格局,同时将舞台技术如何调配、如何和观众互动等现场表演技巧放置于让作品更精彩、更好看、更吸引人的整体设计中,每个节目无论大小,都形成一个饱满的舞台单元,使得作品的完成度较高,演出效果令人赞叹,一度出现过的曲艺表演本体和舞台科技等附加性内容相互割裂的情形已经基本消失。促使演员建立起这种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显然和中国曲艺节、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这些大型曲艺活动对曲艺节目品质的深度历练以及当代观众审美期待不断提高有关。此次曲艺节的较大型演出中,现场观众几乎都经历了一个由生疏到热情的过程。究其原因,无非是惯于通过电视屏幕欣赏文艺节目的观众,对并不熟悉的地方曲艺有一种本能的陌生。但是,本届曲艺节的各场演出中,演员们往往只需要一两个节目就调整了他们的审美认知,带动观众的投入度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演员们都是用各自方言进行表演,这更体现出曲艺来自现实生活深处、能够和普通观众深度共情的文化特征。
以上从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创新发展三个维度对参加本届曲艺节的作品作了简略扫描,从中可以见出,曲艺在这三年里的确取得了突出的美学建树。比较而言,现实题材作品注重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弘扬,对百姓日常生活有着细微精到的体察和思索,展现出直面现实的美学品格;历史题材作品则借助于历史情境和对人物形象的古典化处理,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特征在曲艺舞台上释放出新的感召力,产生以史鉴今的教化力量。这些作品各有其特征风韵,是对曲艺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当代发展成果的大检阅、大展示,这道风景的存在本身就表明,曲艺仍然是中国艺坛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镇。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从期待这个时代应有的曲艺艺术高峰的角度看,当前的曲艺创作还有提升空间。首先,一些侧重展示时代精神的作品还略显匆忙,还可以再沉潜些。这种沉潜,不仅仅在于更精益求精地打磨细节,更在于更精细地观察时代主题对日常生活的实际影响,在人物心理与时代主题的落差与错位中寻找故事资源。其次,一些现实题材作品在强调现实主义应有的生活质感时,批判性相对薄弱,尤其是看似表现讽喻性内容的作品,虽然能够收获现场观众的笑声、掌声,但在观看后缺乏回味的空间,这种情况往往说明作品的讽喻是较浅层次的。最后,这三年来曲艺创作的总体成绩固然可喜,但具备“出圈”效应、赢得社会公众广泛好评的精品佳作不够多,创作者应当借鉴姊妹艺术的经验,打造出这个时代应有的中国曲艺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