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剧照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
作为一直活跃在国内外舞坛,曾于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担任创意策划和《画卷》篇编导,获得多项国际荣誉,其中包括具有舞蹈界“奥斯卡”之称的“尼金斯基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舞蹈节(ADF)编舞家“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的知名舞蹈编导家、舞蹈艺术家,沈伟为什么会继他的代表作《声希》《天梯》之后,选择受邀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东坡”为名,展开“东坡”这种非常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标识性与内涵指向性的人物式作品创作?面对这样一个非常具有大众共识性以及深厚文学性作为先在理解的创作命题,东方演艺集团为什么会继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之后,邀请了沈伟作为此次“东坡”选材的创作者?沈伟究竟是如何在坚守自我审美延续的同时,以自我的创造性开拓,打开了对“东坡”这一人物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层认知与精神体悟,完成了自我面向“世界性”的“中国性”身体语言表达的再次实践、探索与呈现?
想必,这是在观看沈伟的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前,每位了解过或者看过沈伟作品的观看者都会心中带有的疑问。尤其是近些年,伴随着传统“两创”的号召与积极践行下,舞蹈领域诸多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创作都开始火热“出圈”,形成了各种“爆款”舞蹈、舞剧作品,沈伟及其作品创作在这样一种创作背景与氛围的烘托下,将如何形成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独到的解读?如何通过“东坡”呈现出他所独有的从中西贯通生发出的身体融合意识,以“自我”的融合性体现出他作为当代性立场的身体表达,来回应“中国性”的“世界性”身体语言表达?这将是我们解读和观看沈伟的一个重要价值评判坐标。
“世界性”共性表达话语的“中国性”挖掘。
沈伟在作品的新闻发布会中曾谈道,“希望通过苏东坡的诗词,以及他的精神、情怀、个性和世界观,能够展现出我们人类的共性,同时传递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价值观”。寻找人类共性情感下中华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和价值观的独特呈现方式,这可能不只是沈伟在塑造“东坡”时所恪守的创作观念,也是沈伟在任何一部作品中都在延续和尝试的观念与做法。20个月精心打造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我们会发现沈伟所塑造的“东坡”从来都不是具象的,不是仅仅停留于在历史中或者他作为一个创作者的自我表达认识上的“东坡”,而是取决于他从苏东坡的诗词、作画中,深刻感受并发现了苏东坡留下的作品即便历经时代的变迁,却依然在今天能够获得共鸣,甚至是极富人类情感共性表达的人生境遇表达。他希望以更为开放的视野,将这种具有“世界性”共性表达话语的“中国性”挖掘出来,并赋予其当代建构视野下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学中生发出的舞台呈现方式。以舞蹈的表达、身体的探索,将“东坡”真正延展成为一个共性的世界文化符号,可以勾起所有人对其共同作为“我们”的强烈认同。
这就增加了创作的难度,作为创作者,他需要完成对“东坡”理解的好几层跨越,其中最难的一层倒不是他眼中的苏东坡,而是在于如何跨越自己眼中的“东坡”,到达一种人类共性情感、精神相通,并能够得到同等体验的“东坡”,完成对苏东坡从作为“他”到沈伟眼中的“我”,再到作为“我们”的一种深层理解、诠释与表达。可以说,如果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创作的认知与实践高度,我们是无法再以“东坡”本身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来对应舞台创作上的“东坡”形象的。所以,沈伟这一次的实践与探索才显得尤为可贵,其可贵之处倒不见得是他是否达到了与以往的作品同样的高度,而是在于当他所有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是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中应运而生,并且极富有“中国性”体现的时候,他如何从中搭建起面向“世界性”的互通桥梁,让“中国性”与“世界性”获得共生、互通,才是最重要的创作难点。
中国现代舞意识的身体观念与表现形式运用。
如果作品的定位是“现代舞诗剧”,那么现代舞的身体观念与表现形式是否适合表现“东坡”这样一种选材,是较为引起业界热议的。对此,是不是现代舞首先并不构成绝对的限定。沈伟在其作品演出之后的研讨会上也谈道,他不只是有现代舞的学习背景,而是学习了近乎世界上的所有舞种样式,同时他还有戏曲、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背景。所以,重要的不是现不现代舞,而是现代舞为他的创作带来的自由:一是观念表达的自由,可以借以“东坡”生发自己的理解、表达与诠释;二是形式创造的自由,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美学的内在维度之中进行舞台呈现的形式创造;三是身体探索的自由,沈伟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以融合性的身体运用了各种元素,尝试了各种“传统身体运动形式”与“当代视觉构造方式”的结合,而这种融合性的身体却不是受某个具体的舞种样式所限定的。
例如其中对“云手”和“圆场”的运用,他既反复使用“云手”和“圆场”作为一种上下身配合的身体运动形式结合,但又不断地将两种配合的形式拆解,或以遮盖住下半身的裙子作为身体运动的限定,或以芭蕾式身体动作的衔接等等方式,试图打破其固有的运动方式与规律;又如对古琴的使用,古琴的使用除了作为作品音乐本身的使用,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在沈伟所擅长的身体视觉构造基础上,真正调动起舞者内在身体经验与之同构的运动方式,从而将传统的身体运动与当代的视觉构造形成了很好的融合。包括在作品的临近结尾的部分,沈伟呈现了一幅当代画作,在画的过程中通过他的用笔、用力方式,我们看到了其在身体上完全相似的同构方式,形成了既有当代的视觉,也有传统的身体的效果。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讲,现代舞到底适不适合“东坡”的选材,适不适合沈伟的表达,并不构成绝对的探讨意义,而是我们要看到沈伟是如何借用现代舞的身体观念与表现形式进行自我的开拓与尝试、探索的。同时,这也为我们从中反窥自己的传统舞蹈如何进行编创,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当下,身体实践探索的方式可以更为多元一些,不同姊妹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参照,将是一个有效打破身体既有定式的有效方式。
综合艺术门类运用的未来创作趋势显现。
对于一个好的创作者来说,他的创作往往不仅限于创作本身,而是同时带有他对自己所在的艺术门类、专业本身的价值认识、挖掘与思考。沈伟便也是这样的艺术家。在演出结束后的隔天研讨会上,他便做了自己的阐述与表达,“我希望能够把这种艺术的特质、舞蹈的特质影响到世界、未来”。即便在他的作品创作中,我们往往能看到他会出于视觉的构造角度,借用各种艺术门类的表达手法与相似同构进行自我的尝试,但是沈伟所有的这些实践做法,却都是真正有效地作用到了身体本体的视觉强化与运动形式探索上的。所以,这也就可见沈伟的成功之处。无论是此次的作品,还是以往的作品,沈伟能够达到“世界性”的认同与表意高度,也许其中之一的“密钥”就来自于他的开阔视野与化一切为“我”所用的能力。一切实践探索的最终目的都不仅仅是为了作品创作本身,而是一切都是基于舞台呈现与表达考虑的综合媒介形式运用,从而最终不断强化了舞蹈的专业特性、身体特性、本体特性。这无疑反映出了一种当下的艺术创作与舞蹈艺术创作趋势。
至此,通过“东坡”,我们不仅更加近身地看到了沈伟、认识了沈伟、了解了沈伟,还从中深感东方演艺集团能够在继《只此青绿》之后的再次创新。沈伟创作“东坡”需要勇气,东方演艺集团能够选择沈伟创作“东坡”,也同样更见其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其与国际接轨、世界对话的艺术创作胆识与实践魄力。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学科办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