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剧《老兵故事》剧照
新疆地区红色文化作为新疆革命史和新疆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对红色历史记忆和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发掘、保护传承与创意开发日益显现出鲜明的社会效益和产业价值。兵团精神、胡杨精神、马兰精神、可可托海精神、塔里木石油大会战精神、喀喇昆仑精神、柯柯牙精神等是各类红色文艺作品挖掘创作素材的富矿,显影为舞台和荧屏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剧团精心打造的舞蹈诗剧《老兵故事》,与《张骞》《五星出东方》《昆仑之约》等本土精品力作一道,在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精彩亮相,为观众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
《老兵故事》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重大历史题材中提炼主题和故事,独具匠心运用“中国红”这一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剧情以兵团发展史为基本线索,共分为十个篇章:《序》以兵团老兵和红衣舞者为叙述视角,场景设置在兵团博物馆,兵团老兵是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亲历者,他睹物思人、抚今追昔,红衣舞者作为年轻一代,通过博物馆藏品触摸屯垦戍边历史,感受信仰的强大力量,“我要用浪漫的舞蹈和诗句,舞出兵团战士的豪情壮志,讴歌崇高的兵团精神……”《军旗的红》《热血的红》对应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拓荒期,讲述解放军凯歌进新疆、屯垦天山下的壮举,主人公都是热血沸腾的军垦男战士;《青春的红》将叙述视角投向军垦女战士,展示她们芳华浸染的青春岁月;《羞涩的红》《生命的红》以欢快节奏谱写动人的戈壁恋情,歌颂了亘古荒原上“第一代戈壁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火热的红》《五星的红》凸显日常生活叙事,将个体生活轨迹融入大历史进程中,赞美军垦战士铸剑为犁、维稳戍边的崇高品质;《永恒的红》以驻守在和田47团的沙海老兵为表现对象,他们曾经创造出人类沙漠行军史上的奇迹,无怨无悔扎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垦荒造田,用坚定信仰书写出老兵精神的内涵,以对革命事业的赤诚初心熔铸成一座不朽丰碑;《忠诚的红》是全剧尾声,以荣誉勋章形式升华主题,展示兵团在新时代履行着“安边固疆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大熔炉、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的重要功能。剧情自始至终围绕“红色”主题展开,舞台上众多场景设置搭配了绚丽的红色元素,红色符号的大量运用绘就了该剧的主旋律底色,为传承弘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兵团精神提供了鲜活的文艺载体。
在艺术风格上,《老兵故事》表现出诗意现实主义与诗意浪漫主义的良好结合。剧情建立在新疆当代屯垦戍边史这一历史事实基础上,但是没有陷入历史线性叙事的俗套,而是综合运用时空交错、副文本、象征等表现手法,为宏大历史题材的舞台演出融入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元素。剧中设计了老兵和红衣舞者两位线索人物,承担着点明主题和串联各篇章的任务,幕启时分他们在兵团军垦博物馆相遇,红衣舞者怀着敬仰之心追寻军垦战士的足迹,老兵则凭借历史亲历者身份,以博物馆陈列的老照片为触媒,无限追怀那段交织着血与火的垦荒岁月。历史与现实,过往与当下,一帧帧鲜活生动的画面在舞台上展演,形构出时空交错的纵深感。这样的时空设置还表现在《永恒的红》篇章中,为了浓墨重彩推出“沙海老兵”这一特殊群体,舞台前景中走过垂垂暮年但壮心不已的“今日之老兵”,后景中出现当年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历史之老兵”,他们透过岁月的尘烟,在舞台上庄严起舞,这种类似平行蒙太奇的舞台叙述模式,有助于形塑一种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的审美效果。
众所周知,兵团题材影视剧常常启用副文本叙事法,如在电视剧开篇剪辑加入一段兵团老兵口述史或黑白纪录片,以强化剧情的历史感。舞蹈诗剧《老兵故事》也运用了大量副文本,如兵团军垦博物馆陈列的老照片、王震和张仲瀚等有感而发创作的诗词、军垦题材纪录电影片段,这些副文本元素在舞台侧景或背景大屏得以展示,有效弥补了舞台道具的相对简单,或服务于升华主题,或有助于顺畅衔接剧情的各篇章,或致力于渲染某种特殊的情感氛围,成为舞蹈诗剧《老兵故事》的一大亮点。
再者,该剧在舞台造型、布景及舞美设计方面亦颇具特色。造型上注重从博物馆展览和中国古典屏风技艺中汲取智慧,类似折屏与围屏等道具的启用,一方面发挥着区隔舞台狭小空间的作用,增添叙事的时空纵深感,另一方面屏风上出现的老照片或军垦题材诗句,凸显了历史文化情境,为剧情的铺开提供了合理的语境。
基于舞蹈诗剧的类型特征,《老兵故事》在舞台道具的使用上相当节制,但是强调道具的象征意味,例如垦荒劳动场景中较多使用了坎土曼,这种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劳动工具与高亢激越的劳动号子、军垦战士劳动舞蹈的力量之美相得益彰,再现了兵团老兵铸剑为犁、征战瀚海的历史画卷。 《青春的红》篇章中,舞台上军垦女兵捧着一株绿植跳起洋溢青春旋律的群舞,再现当年湘鲁女兵西上天山的历史片段,绿植象征着青春、生命与未来,寓意着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欣欣向荣、后继有人。
最后,《老兵故事》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艰苦创业期的艺术表现,没有沿袭同类题材文学或影视作品侧重“分享艰难”的叙事基调,而是用充满诗意的舞台叙事符码,以浪漫主义手法讴歌兵团老兵的卓越历史贡献。例如对戈壁恋情的诗意再现:在喜庆欢快的音乐声中,新娘盖着的红盖头、地窝子张贴的大红喜字与新郎身着的军装相互映衬,舞台上弥漫的暖色调讴歌了军垦战士的火热青春与顽强生命力,随着双人舞、群舞与独舞的接续演出,当年老军垦结婚时的黑白照片在舞台大屏上如画卷般缓缓展开,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审美震撼。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舞台运用多种表现技巧尝试复现垦荒劳动的艰辛,前景使用的透明幕布与后景的大屏相互配合,营造出一种极具立体效果的空间结构,将戈壁滩上狂风怒吼、漫天雪舞和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两幅巨幕之间,军垦战士以颇具身体美学的劳动舞蹈诠释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老兵精神内涵。《老兵故事》在音乐使用上凸显“音画同步”的审美效果,音乐风格与剧情的起承转合高度匹配,助推了叙事进程与情感渲染。剧中使用的音乐既有广为传唱的经典军旅歌曲,也适当穿插运用具有新疆地域风情的音乐元素。
总之,《老兵故事》以诗意盎然的艺术手法,在“小舞台”上精彩讲述了金戈铁马、气势恢宏的军垦“大故事”,歌颂了兵团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传承弘扬了老兵精神与兵团精神,为有形有感有效讲好新时代兵团故事树立了良好典范。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主任、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