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为积极回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新要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近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办公室指导,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山东省文联、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近50家单位的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致辞并作了主旨发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袁正领、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王之明、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国旗主持开幕式。会议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资源、中国特色、基本问题、话语体系建构、关系范畴、核心命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文艺创作与批评理论,党的文艺政策与文艺制度研究,以及文艺评论的专业化与中国文艺评论体系建构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主要聚焦以下五个方面。
以问题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谭好哲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和鲜明特点。开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需要明确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如何坚持问题导向,从而获得理论认识上的自觉。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创新,就需要反观自身,思考理论的功能,辨析其与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的关系,创造新理论去解释新时代的新文艺,时刻面向实践说话。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韩振江、山东大学教授凌晨光、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张清民、南通大学中国红色美术研究中心主任闵靖阳、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邢祥虎等多位学者分别从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三种文化资源的复杂关系从而建构好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文艺批评的业余热情与专业精神,文艺批评政治标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内涵转向,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美术传统如何呈现,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审美观看之“道”等多角度,回应和思考了以问题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相关问题。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守义通过探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左翼文艺大众化在“大众”的政治属性、底层属性以及“化大众”的引领属性三个方面的相通之处,探讨左翼文艺大众化的中国特色,并为当前的“两个结合”提供启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翟家齐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生杨新宇从中国传统文论、网络玄幻文学两个层面,从古典与当代两个向度,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把握“文艺的人民性”命题。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范玉刚以人民性视角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指出其以“文艺的人民性”范畴重构了文艺本体论,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文艺与时代、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文艺与创作者的关系等问题,围绕“文艺的人民性”聚焦文艺精品、艺术高峰、艺术创新、思想素养、创作态度、文化传统以及文艺人才的培养等,从而强化“人民是文艺之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命题,使之成为重构文艺本体论的辐辏。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根红从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和人民性的时代内涵出发,论述“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在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的理论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与可实施的具体路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平结合历史、现实以及文艺形态考察了人民概念的变迁与文艺形态的变化,将“人民性”回溯到西周。山东大学(威海)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张中从“话语与诸众”“话语及其生产是由谁来操持”和“文艺的人民性”等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的重要论述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新时代拓展对“文艺的民族性”命题的认识。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教授泓峻以学者面向传统的学术研究与延安文艺路线的形成作为研究案例,指出民族性与人民性的结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意娜以藏族史诗《格萨尔》二次创作为例,深刻剖析了新时代下的民族文艺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变与不变,以及未来怎么变”的问题,并指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代民族文艺精品“六维”标准(时代维度、人民维度、精神维度、原创维度、审美维度、化育维度)实现的必然选择。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曹成竹探讨了京剧作品《红色卫星闹天宫》反映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偏重中国经验和人民立场,呈现出中国文艺现代性在革命与建设、自主与外力、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等张力之间不断调整发展的微观过程。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冯王玺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戏剧戏曲政策为出发点,突出了少数民族戏剧的文艺会演作为民族文艺政策性事件,其所承载的功能与传达的意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多维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重要问题。中央党校文史部讲师刘飞从推动文艺发展出发,提出要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现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与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高迎刚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一个全新判断。从文艺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角度看,当代文艺美学研究在事实上采取了更具包容性和可操作性的“核心—分支—边界”的“辐辏式”多元体系建构方式,反映了文艺美学与时俱进,为文学艺术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理论依据的现实需求。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杨建刚与博士生涂荣臻指出,文艺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建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途径之一,党的文艺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建构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自主探索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阶段对文艺性质的不同认识和文艺功能的不同定位,与时俱进地调整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方式与管理方法,不断推进文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一系列文艺制度建设,党逐步确立和巩固了文化领导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完善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寇鹏程指出,重新审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建构过程,从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是我们当前建设新时代文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可借鉴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