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景观——风景的现代性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栏目:探索
作者:蒋澍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来,AI图像生成技术发展迅速,一些人接受了这项新兴技术,但更多的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和担忧。虽然有些人将其视为复制现实的工具,但它的真正潜力在于突破艺术创作的界限。本文将继续深入探讨AI图像生成的特点及其作为艺术表达催化剂的用途,通过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与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在使用AI生成作品中融合的具体案例,探讨、摸索利用AI图像生成的潜力,开启艺术表达新的可能性。

  为了在创造性工作中有效地利用AI图像生成,了解其基本特征至关重要。首先,AI图像生成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够创造无限的虚拟世界,这些生活中看不到的虚拟世界为创意过程提供了新奇感和吸引力,为曾经无形的想法注入了生命。通过这样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AI的潜力提升艺术表现力,促进创新并扩展人类智能的界限。

  其次,可以利用AI图像生成中固有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进行艺术创作。这一特征使我们能够采用全新的视角,进行意想不到的并置,并运用富有想象力的融合来提升创作过程。由此往往会产生超出最初预期的结果,从而摆脱传统的束缚。进而,通过与人工智能算法的协同,将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图像生成能力相结合。我们可以超越时间和文化的界限,为尝试不同风格、视角和构图的融合提供可能性,培养挑战传统艺术创作局限、重塑审美范式的探索精神。

  因受郎静山的影响,我一直在思考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与当代摄影的关系。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去旅游,看到了山川美景,不由自主会掏出手机拍照,似乎只有拍了照,才真正代表自己去过了、看见过了。日后我们回忆起来,要唤起当时的视觉感受,也大多还是会通过照片。然而就审美层面的山川美景而言,不光是需要我们亲眼所见,还需要用特别的艺术方式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在常人看来,“山水”或许只是一类题材、一门艺术的呈现对象,比如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然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山水”不是一种对自然的摹仿,而是对自然的观察和想象,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是寄托一种超越日常世界的精神追求,更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表达内心思想、情感和精神体验的一种方式。山水的概念超越了单纯的物理风景描绘,不再是忠实地再现每一个细节,而是以一种能引起观者情感共鸣并唤起静、远、空之感的方式描绘自然世界的本质和情绪。另一方面,从超现实主义艺术的角度延伸,更是能深入潜意识领域,探索象征性和梦幻般的视觉语言,通过生动的想象、细致的技巧、非理性的并置和幻觉效果挑战传统的现实观,进而更深入地探索人类心理和存在的精神层面。中国传统山水艺术和超现实主义都旨在传达一种崇高的感觉:超越世俗并在浩瀚的宇宙秩序中寻求自我实现和内在启迪。

  AI图像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的艺术理念相结合,是否有可能通过AI图像生成来弥合这两个世界?如何用算法将超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相结合,将我们的内心视觉解读并转化为象征性的风景,从而突破传统摄影美学的界限,挑战物理现实的局限性?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充分尊重AI图像生成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我通过大量的摸索与实践,生成了类似于魔幻现实主义摄影又同时融入中国山水摄影风格的图像,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创新形式。

  在这些由AI生成的图像中,山峦重叠,飞瀑流淌,孤树茂盛地生长在高耸的山峦上,风景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神秘境界,似乎瞥见了经常在梦中遇到的风景。其实,中国古代艺术家早就意识到,引导观众的眼睛创造空间幻觉和唤起不同情感的重要性。进而,绘画中元素的布局有助于引导观众的目光,营造一种深度感和运动感,让他们踏上视觉之旅。

  出土于河北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里的错金铜博山炉就是一个例子。香炉以仙山峰叠为特征,下碗绘水波纹,想象当使用香炉的时候,熏香的烟就会从炉中间隐蔽的孔洞里升起,在奇峰之间绕旋。这种状态就融合了仙山的三个基本要素:山、水、云,从而证明这样的观念很早就出现在汉代器物中,成为后来山水画的基本元素。

  于是,在我的AI作品中,强调和突出的正是这样一种中国文化独有的魔力,借助AI生成达到了以往难以企及的高度——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稳定、智慧、超越、威严和敬畏,它们充当天地之间的交汇点,弥合凡人与神之间的鸿沟。山与道家哲学密切相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和内在美德的培养,道教去掉了“野”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仙”,将人迹罕至的地方视为仙人居住的境界。所以很多深山密林都有一种非常积极的文化属性,与正能量和神仙存在相关联。画家郭熙强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有时候,为了特别强化高山的高耸特质,会刻意阻断观者的视线,观者仿佛想尽办法也无法穿透面前高山的阻隔,从而产生仰视的压迫感和空间的阻隔感。高山成了绝对主角,人变得渺小,神圣感便会油然而生。所以在中国山水中,体会这种山水之间的精神“距离感”,可以让心灵产生一种深刻的游离。山和水是连在一起的,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水体现了生命的动态和流动性,代表着变化、适应和存在的周期性。河流对于维持生计至关重要,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文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象征着万物的相互联系和时间的永恒流动。此外,高山孤树的写照具有象征意义,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相呼应。孤树传达了一种韧性和毅力,正如这棵树经得起严酷的考验,屹立在浩瀚的山峦中,体现了文人在精神道路上不畏挑战、不畏艰险的决心,代表了个人对自我发现、孤独和精神启蒙的追求,表明脱离世俗的干扰、专注于内心成长和反省的旅程。同时,对高山孤树的描绘唤起了一种敬畏、宏伟和崇敬的感觉,它突出了个人在大自然的浩瀚面前的渺小,培养了一种谦逊的感觉。我正是借助这些元素的组合,将其植入宏大的文化背景中,深入探索自然、人文和宇宙的相互关联。其中,AI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其融合能力展示了弥合文化鸿沟和扩大艺术探索可能的潜力,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邀请观者沉思以往难以体验的自然深邃之美。

  如果从当代生活的层面加以拓展思考,这样的融合还有助于得到心灵的慰藉。当我们发现自己置身于自然景观中时,内心就会发生微妙的转变,有一种明显的放松感和轻盈感弥漫在我们的身上,重新唤醒了一种较慢的、沉思的节奏。这一切都在时刻提醒我们,尽管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和进步,但人类体验的基本方面仍然没有改变: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宁静中的慰藉以及对我们与世界相互联系的认识——当我们遇到山和水时,会在我们内心产生和谐的共鸣。因此,即使在我们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山水的意义依然存在——尤其是在AI介入的“新山水”风景中,在真实与虚拟的转换中,提供了一座将人类共同遗产联系起来的桥梁,AI与艺术的融合为无限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它使我们思考不同艺术传统的融合和跨文化的艺术探索,并重新定义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通过将技术作为艺术表达的工具,我们可以继续突破创造力的界限,在不断发展的艺术领域开辟新的道路。

  (作者系中国摄协理事、江苏省摄协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