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公园,就是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沿线等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进行公园化管理运营后形成的公共文化载体,具有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多重功能,能够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是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决策,是“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国家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和地方对国家文化公园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黄河国家博物馆等标志性建设项目相继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关键领域基础工程陆续展开,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利用水平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空间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弘扬。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推进大规模线性文化遗产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有较多成功经验。世界文化遗产“罗马帝国边墙”在欧洲延绵5000多公里,是欧洲最长和最壮观的考古遗址,其管理规划包括旅游交通、保护原则、风貌控制、教育功能、社会参与、管理体制、综合效益等内容。英国通过建立“哈德良长城旅游联盟”,推动了旅游交通、商业配套、技能培训、社区教育、艺术创作、市场营销等发展。欧洲委员会从1987年至今共设立了48条欧洲文化路径,涵盖了文学、音乐、军事、宗教、艺术、古镇等多个主题,通过合作研究挖掘、传承历史记忆、文化教育交流、文化艺术实践、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项目,打造了穿越历史和国界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美国1968年通过了《国家路径系统法》,现已建成20条国家历史路径。其中,代表19世纪美国西进运动和淘金热的“加利福尼亚”国家历史路径横跨十个州,长达5600英里。
我国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文物和文化资源是国家文化公园赖以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应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真实完整保护传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理念入法入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人民文化和旅游需求,突出文化资源的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旅游休闲需求深度融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彰显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该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考虑不同点段的文旅资源、历史底蕴、区位环境、人民需求等异同,通过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效应。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全球视野、中国高度、时代眼光,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模式,创新重大文化工程和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协同发展机制,创新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国家文化公园应积极推进研究发掘工程。加强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系统研究,突出“万里长城”“千年运河”“两万五千里长征”“九曲黄河”“美丽长江”整体辨识度。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重点在国家文化公园的范围界定、内涵定义、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资源保护、管理体制、运营机制、法律保障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研究成果。通过整理发掘国家文化公园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所荷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加强口述史的抢救性收集,创作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在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培训,形成国家文化公园主题教育培训体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中华文明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中。
国家文化公园应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相互尊重文化多样性和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深化国际文化和旅游的市场、产品、数据、服务、研发等交流合作,在传统营销模式基础上开拓对外旅游营销渠道。将国家文化公园作为重点对外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通过举办国际性会议、博览会、艺术节、影视节、体育赛事等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建立多元化的旅游营销平台,拓展入境旅游营销渠道,提升全球旅游市场影响力。
国家文化公园应严格保护文物和文化资源。有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文物考古工作,开展重要点段考古研究,持续加强文化遗址遗迹补充调查、价值评估和定级等工作,完善并公布国家文化公园文物名录,强化考古成果发布展示,进一步夯实保护传承基础。充分考虑文物本体安全性和文化景观完整性,通过划定由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世界文化遗产区及新发现发掘文物遗存临时保护区组成的管控保护区,对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对重点文物进行预防性主动性保护,对濒危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和抢救性保护,实施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强化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严防不恰当开发和过度商业化。
国家文化公园应提高文化传承利用活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引导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充分发挥公共教育、文化服务等作用,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创新文物保护与开发互促机制,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文明旅游的典范。加大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力度,鼓励因地制宜辟为公共文化设施或场所,对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优秀案例予以重点推介。妥善处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强化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强化融入生产生活,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将更多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旅游景区景点,将国家文化公园建成具有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精品旅游线路。
国家文化公园应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工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重点加强文化的旅游利用、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围绕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点段,打造集聚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休闲文化等特色的整体文化景观,形成文化、艺术、商业、旅游、休闲复合集聚的旅游休闲空间,形成居民游客共享美好生活的会客空间。深度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博物馆、实景演艺、精品民宿、康养社区等旅游体验新场景,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数字领域文旅融合。
国家文化公园应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传统生活区域划定传统利用区,形成传统利用延续、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活态体验相结合的典范区域。依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改善乡村整体景观、提升乡村文化体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传统利用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整合传统利用区周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区、水利风景区等旅游功能区,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点段带村”系统配套,让农民更好分享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
国家文化公园应完善环境和设施配套。维护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合理控制周边开发建设强度,保持沿线建筑风格和整体风貌的地域环境特色。依托国家文化公园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构建层次鲜明、功能多样、文旅融合、顺畅便捷的旅游慢行系统,营造旅游者与人文生态环境的亲近空间。完善旅游咨询服务设施,提供面向散客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配置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引导标识,实现文化和旅游设施共建共享。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推动国家文化公园的无障碍旅游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文旅产品发展,建成全龄友好型的国家文化公园。
(作者系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