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胡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胡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论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信感,指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开辟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基于历史的现代成就,也创造出了不同于其他文明的中国成就,这些中国现代成就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核。理解并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把握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切实做到守正创新,至关重要的在于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一、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求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1958年9月,毛泽东在会见巴西记者时谈道,“所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共同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和发展民族文化。”“对西方的崇拜是一种迷信,这是由历史形成的,现在这种迷信正在逐渐破除。”“破除对西方的迷信,这是一件大事,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要进行。在我们国家也要继续破除这种迷信。”

  事实上,破除对西方的迷信是大事,也是长期的事,更是深层次的事,其实质是树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正式通过,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这是回首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出的基本经验,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作出了清晰有力的论断,一方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另一方面,也指出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依然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意识到,传统不等于落后,现代不等于先进。传统历经时间长河,留下的往往是经典,现代追求当下新奇,出现的常常是泡沫。

  历经一万年文化史与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以人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天下大同为追求的,这种文明观是基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进程、历史追求、历史精神形成的。为此,要推动“以中国为中心的文明观重建”,强化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主体性,以文明比较视野推动基于中国道路的历史叙事与文明对话。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在于:对不同文化,既能为我所用,又能为我所弃,切实掌握文化转型的自主性。国家的文化主体性与国民的文化认同感是统一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守常知变,坚持稳定性与创造性并重。

  文化独立是精神独立的根本。大学是国家的重要文化力量,大学独立是文化独立的重要支撑,换言之,要在研究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要在牢牢把握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一切先进的外来文化,创造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国大学来说,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突出要求是学术独立与人才培养自主。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立足中国本土,放眼全世界,解决大问题;另一方面,能够自主培养出具有时代引领性的优秀人才,这样的人才的标志是具备真理意识、国家意识、人类意识。尤其是在当代世界面临越来越多的政治极化、社会分化、气候恶化等全球性挑战时,更应认真反思,当代中国需要培养怎样的青年人才?当代人类需要追求怎样的真理与文明?当中国大学独立自主地为全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世界发展培养出创新人才时,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就会更加具有成效。

  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求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培养跨文化平等观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古或文化自大,不能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走到本民族文化中心主义,而是要切实理解文化多样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切实尊重不同文化与文明。

  季羡林在其主编的《简明东方文学史》中,将世界划分为四大文化体系,包括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和欧洲文化体系。不同的文化体系有不同的历史脉络与民族特性,从人类文明史上来看也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正以全球战略中心东移、非西方世界的新兴国家崛起、民族文化认同复兴为突出特征,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不断拓展生存和话语空间,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以及拉美文化体系、非洲文化体系等都在自己的文化根源中找寻发展的精神力量。对这些不同文化与文明要有平等的对待,既不对强势文化仰视,也不对弱势文化俯视,真正树立起跨文化平等观。

  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即便是像阿联酋这样的地区小国,能强烈感受到这个小国家的大志向、大作为,强烈的国家意识渗透在各个角落,其领导人“追求第一、不做第二”的理念异常突出。因此,仅关注以欧美为代表的传统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基于西方视角的全球化认知的老观点、老思路、老办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全球治理与人类新文明建构的需求。具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才必须在熟悉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尊重乃至理解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基本知识,在跨文化语境下处理复杂化、差异化和精细化的文化交往与艺术创造。

  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深刻改变世界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在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里,中国人越来越需要具备全面、理性的全球视野与文化多样性意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秉持着开放包容和平的道路观、义利观、文明观,具有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全面视角与天下情怀。

  人类新文明是人类团结的新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形成人类的共同概念,建设人类的共同文明。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说,要以民族的眼光看世界的美景,形成追赶者的双重良好心态:既要打破自身束缚接受先进,又要从历史文化中找寻根基。在人类新文明建设中,打破单一参照体系,建立多样生态体系,形成平等交流互鉴。

  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求积极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

  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是做复制,而要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也不能仅是为了中国发展,而要为了建设更和谐的人类新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924年,印度诗哲泰戈尔应梁启超等人之邀来中国访问,访华期间,泰戈尔在清华驻留近一周,其间专门给同学们作了一次演讲,鼓励同学们远离物质主义,追求文化的贡献,其中谈道,“现在我是在中国。我问你们,我也问我自己,你们有的是什么,有什么东西你们可以从家里拿出来算是你们给这新时期的敬意。你们必得回答这个问题。你明白你自己的心吗?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吗?你们史乘里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么?你们必得知道,如其你们想要自免于最大的侮辱,遭受蔑视,遭受弃却的侮辱。拿出你们的光亮来,加入这伟大的灯会,你们要来参与这世界文化的展览。”

  演讲中,泰戈尔呼吁中国青年乃至中国人要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人类的文明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她的灵魂的纯美的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一百年前,中国还处在列强欺凌、积贫积弱的时代里,这位东方哲人对中华文化的世界贡献的呼吁还只能是停留在呼吁,只能是美好的期望,那么,一百年后,当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后,也要“美起来”,这种为人类文明作出大贡献的文化使命感愈发清晰与强烈。在未来的人类新文明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该发挥更主动、更显著的作用。这不仅是为中国,更是为人类。

  当代人类文明正面临着新的重大的变化可能,有两种力量成为突出的文明变革的推动者,一是技术力量,另一是南方力量。技术正在全面改变当代人类的经济运行、社会存在与政治组织,其覆盖面与渗透力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成为新的人类文明形成过程中重要的驱动力。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南方力量逐渐在形成合力,成为与近代西方力量不同的另一种力量,南方国家的崛起成为多元化世界中的人类进步的积极表现,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亚非拉文明等都在新的人类文明建设中越来越主动地发挥作用。

  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既没有殖民地的残酷压迫,也没有文化霸权的盛气凌人,这一进程是以包容性发展、多样性文化、平等性参与为特征的。这种特征是千年前中华文明经典《礼记》中“天下大同”思想的当代延续,也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优势所在。为此,在推动“一带一路”进程中,不仅要让优秀的中国企业获得世界的认同,还要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获得世界的认同,换言之,要让中华民族现代物质文明与现代精神文明共同获得世界的认同。

  事实上,中国发展的成就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不论是在伊斯兰国家还是在非洲以及在南美,笔者在实地访问过程中都能得到正面积极友善的信息。整体来看,中国在参与新的世界秩序建构进程中,是以一种“自主性转型”与“有机性融入”的姿态进入的,这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和近代现代化进程中已有经验的后发力量,中国崛起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日益成为一种人类新文明新形态,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一种新可能。对于这种自主性力量、有机性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乃至“东升西降”的大势,西方世界部分国家还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现在,更需要的是,以积极的艺术创造、文化传播来向全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讲清楚中国发展道路背后的文化价值观,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追求,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品格,更重要的是,为和平、和谐的人类新文明找到更具“容”与“溶”的可能性。

  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和世界性冲突愈发清晰,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技术与物质,但更需要的是新的文化与精神。以人类为中心、以平等为原则、以合作为方法、以发展为目标,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追求,是滋养当代人类发展的新文化与新人文精神。在此进程中,中华文明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人文能量,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意义与世界意义所在。

  中华文明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息,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更应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创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此,是国家之幸,也是东方之幸、人类之幸。

  (作者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