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
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闳丽诗篇
李明泉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总是在文明的创造与驱动中前行的。每一个时代既具有标志性的文明成果,也凝聚有精神价值的文化创造。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在16世纪欧洲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彼此隔绝而缺乏交往交流,所谓“文明与野蛮”的对立虽处于各自惯常的状态,但各民族的文化积累如地球自转一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如古希腊文化、印第安文化、奥尔梅克文化、玛雅文明、南亚中古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诗词歌赋等辉煌成就,为人类不断进步奉献了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和发展经验。只是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现代工业、科技、交通等的不断发展,当世界变得“扁平”之后,人们才感觉到不同文明体之间的差异,而西方则把那些遭侵略、“落后挨打”的民族和地区视为“野蛮”,甚至是“文明的冲突”爆发点,试图以欧洲现代文明作为全世界文明的统一标准。这种把“现代文明=西方文明”的思维定式忽视了不同民族历史、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创造方式的独特性、多样性、丰富性,强行实施文明一律一体一个模式的做法,必然因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遭到历史的唾弃和他国民族的抗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独立自主、逐梦强国的精神因子和文化传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地谋发展,把国家推向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
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现了从涓涓流水到江河澎湃的壮阔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现代文明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内在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中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并赋予其价值、实体、关系、实践等多个维度的意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全人类的文明追求与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鲜明底色和基本方向,它们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道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新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践行指向。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形成比较丰裕和充沛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时,以出现城市、阶级等为标志,整个社会的进步得以纵深推进、人的生存生活空间得以不断拓展,人类告别刀耕火种、衣不遮体的蛮荒时期而进入社会和伦理制度有序发展的新阶段。现代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民主法治、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有如三驾马车推动着社会加速发展,新经济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甚至有专家认为能源、材料、信息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现代文明的内涵极为丰富,外延涉及广泛,至今说法不一,各国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一路高歌猛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正阔步迈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进一步创造和丰富着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文明是民族精神的当代呈现
任何时代的文明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一代又一代民族成员在不断认识、改造和完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向理想的文明世界进发从而形成的哲学、科学、文艺、宗教文化等知识体系和实践方式的前进与革新,不断创造和凝聚出符合自己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谱系,从而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人的自我实现。
现代文明无疑是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积累纵深处走来,是与不同时代相伴随、同生长,在今天的现代化之路上形成的新的文明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种民族精神的强大与韧性,就在于它有悠久而深邃的历史文化作为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气韵生动的内涵力、凝聚力、辐射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因此,文学艺术应始终跟随时代的步伐,不仅记录和反映现代文明的建设过程和细节,而且应以自己的审美创造和精神价值为现代文明供给源源不断的思想道德、人文意义、美学韵味,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文化新场景、艺术新样本、修为新感知、道德新高度。
现代文明具有鲜明的民族独特性
进入现代社会,各国因具体国情不同,对现代文明追寻和发展的道路也不一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11月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当今世界绝对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文明模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至今还鲜活生动、可信可亲的文明国家,使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中国哲学思想和东方智慧内在关联。这些思想生动体现在《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韩非子》以及从先秦以来的《诗经》、史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经典作品之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具有现代思想因子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注重以民为本、富国强民,倡导政通人和、立法治国,强调仁者爱人、天人合一,追求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深深地烙上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和文明标识,显示出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现代文明内涵特质和历史资源禀赋,具有现代文明“中国智造”的鲜明特色特性。这正是新时代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学精神和创作源泉,也是中国文艺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
现代文明旨在提升社会人口素质
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有众多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人口整体素质和审美人口的数量。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关键在人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这三大素质的提高实质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振提升。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曾形象地谈到青年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去中国化”:“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向先贤、英雄致敬,是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着力点就是从青少年抓起,通过文学艺术的思想浸润、榜样感召、情感共鸣,润物细无声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真善美的意义意蕴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范式,特别是培育和造就足够数量的审美人口,把千千万万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更好地团结引导“文艺两新”健康有序、聚集协同发展,释放和迸发文化艺术创造伟力,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美的意境、美的形象、美的熏陶与滋养。
文学艺术担负文明传递新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是凝聚全党全社会共识、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展开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这就要求我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理论建构、审美把握、实践路径等方面彻底改变习以为常的认知惯性和熟悉的经验做法,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破除一切阻碍现代文明建设的障碍和制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构建有利于现代文明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良序驱动环境,展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奋发进取豪情和豁达乐观情怀。因此,只有用博大的胸怀拥抱时代,用深邃的目光观察现实,用真诚的感情体验生活,用艺术的灵感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创作出反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鸿篇巨制和伟大作品。
新时代文艺在传递传播现代文明的新使命中,应紧紧抓住“人的尺度”聚焦人的文明生长和文明程度来展开言说和描写,以美的发现、美的生产、美的传播、美的育化、美的生活、美的创造来抒写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和天下情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人与动物的区别时谈到“物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的概念,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思想。文学艺术以“人的尺度”来把握主客体辩证统一的“美的规律”,是衡量艺术生产及其价值的最终标准。因为,现代文明的核心着眼着力于“人的尺度”及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文艺的本质追求和使命。
从根本意义上讲,新时代文学艺术的创造成果和传播接受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的真善美与假丑恶、高尚高雅高贵与庸俗低俗媚俗决定着艺术的审美价值。建设现代文明,文学艺术工作者首先要做一位真正的有高远追求和远大理想抱负的“文明人”,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
明代杨慎《庭中有奇树》诗云:“春风一披拂,花叶何炜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有如春风拂面,人间何炜煌,正如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深情描写的那样:“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光照耀着我们勇毅前行,以崭新的姿态去拥抱和迎接人类文明新曙光的辉煌照耀。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