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口是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一个小镇,而最早的时候,它只是汉江边上的一处水运码头。
在古代,河流就是最好的道路,而临江沿河的一处处码头就像一个个驿站,为往来的人员提供补给,为货物提供临时的存储。
清朝中期,汉江水运兴盛,蜀河码头凭借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的优势,逐渐成为了鄂、豫、陕、川四省的物资集散之地。从蜀河码头出发,沿汉江而下可直达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翻越秦岭可抵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西安。一时之间,五湖四海的商人纷纷在此开商号、建会馆,蜀河口逐渐成为了汉江中上游的一个商业重镇。
但是,随着汉江水运的逐渐衰落,曾经名噪一时的“小汉口”也不可逆转地衰落了。如同一个深藏功名的隐士,悄无声息地沉寂下去,有些落寞,有些无奈,也有些不甘。
长篇小说《蜀河口》讲述的就是蜀河口由盛而衰时期的一段尘封往事。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民政府自顾不暇,汉江航道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各种势力乘虚而入,黄金水道被各地层层设卡分割,加上官商勾结,黑帮土匪杀人掠货,社会动荡不安,交易风险和成本明显提高,经济严重受损,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徐展开。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角人物,而以群像的方式,讲述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船帮航会、会馆商帮、商贾小民、英雄豪杰、军阀土匪等各色人等悉数登场,在蜀河口这个小小的舞台上,上演了一段段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悲喜剧。
如果一定要说小说的主角,那么,蜀河口就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蜀河口虽小,却联通着世界。作者力图将笔下的小人物与大时代,小地方与大历史紧密相连。在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航会老会长陈六爷、回帮首领马兆武、黄州商会会长徐长安等下汉口,走西安,将蜀河口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而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曾任民国时期陕西省省长的李梦彪及徐军长(显然是指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的故事巧妙地带入小说之中,更增添了小说的历史性和厚重感。
可以说,小说《蜀河口》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历史远去,物是人非,但山河犹在。今天,在蜀河古镇上还保存着众多的明清古民居,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内,由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客商修建的三义庙,由湖北黄州一带客商修建的黄州馆、由回帮修建的清真寺、由船帮修建的杨泗庙还保存完好。
生活在镇上的人大多还是来自十多个省市的移民的后代,在长期的相处生活中,他们互相影响,相互融合,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情。他们说的是河南和湖北两地语言杂糅之后的“蜀河腔”,他们喜欢吃的是融汇南北的美食“八大件”,喜欢唱的是来自湖北的西皮二黄(汉剧),他们春节期间最隆重热闹的游戏是“烧狮子”……
在塑造人物,营造故事的同时,小说也细致地描述了这些明清建筑和人文风情,让读者感受到了陕南文化的独特韵味。梁启超所言:“最古之史,实为方志。”《蜀河口》虽为小说形式,但也完全可以当作地方史志来读。作者马伯友、杨才琎都是土生土长的蜀河人,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听了许多关于故乡的传奇,在写作前,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其中的许多历史掌故、地理地貌都有据可查。我以为,他们是以小说的方式在为故乡立传,以小说的方式寄托游子对故土的眷恋,相信读者在阅读中也能找到共鸣。
蜀河口,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蜀河口》是描写它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