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画布上的起跑线》:
绽放艺术的光芒,照亮星星的角落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冷凇 陈瀚颖  来源:中国艺术报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的研究数据,目前中国有超过1000万自闭症患者,其中0岁至14岁的儿童约为300万至5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已经成为儿童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类型。自闭症儿童有个诗意的名字——“星星的孩子”,人们善意地将他们理解为属于遥远星辰的来客,不懂地球的语言,于是将自我封闭在孤独之中。

  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电影《画布上的起跑线》关照“星星的孩子”的成长故事,诠释广州市融合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共同奏响“亲情——友情——师生情”交织的璀璨赞歌。

  与一般叙事电影不同,“真实性”是纪录电影的生命。可以说,“真实性”奠定了《画布上的起跑线》影片整个的情感基调,用朴实无华的镜头描绘、记录自闭症儿童的日常生活。影片视角的选取与自闭症儿童日常生活所处的视角保持一致,没有刁钻、新奇、多变的拍摄角度,由此产生出一种将观众带入自闭症儿童真实生活的视角。

  《画布上的起跑线》以卓君、一哲、乐桐的成长为主要故事情节,三条线索采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同步推进,中间穿插融合教育群像白描及采访。影片通过大段白描式纪录,真实再现了自闭症患者的生活现状与人生困境,在日常的琐碎事件中进行对生命价值这一终极命题的深刻探讨和反思——他们是具有独特感知和逻辑思维的独特个体,是来自遥远星球却又真实生活在人们周围的孩子。

  《画布上的起跑线》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用了大量篇幅瞄准三位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其真实、自然的生活形态与其家长热烈而克制的情绪流露形成强烈的感染力与冲击力。没有引导,更没有表演,每一个镜头都彰显出打动人心的真实力量。

  纪录电影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艺术表现形式。一部优秀的纪录电影不仅要有纪录片的品质,更要有电影艺术的品质。《画布上的起跑线》的整体叙事风格是温柔抒情的,细腻的音乐伴奏和精致美丽的场景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情感碰撞,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泪水,还有笑声和笑脸。同时,影片中融合教育的学生、老师、导演等多视角切换,让影片叙事节奏不断变换,加之后期特效,影片呈现出充满现代气息的韵律之美。

  面对自闭症儿童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艺术疗法为他们提供了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缓解焦虑、建立沟通、建立自信的机会,比传统治疗方法更具优势。自闭症儿童可以通过绘画、音乐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内心状态,从而逐渐减少使用情绪性的言行来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情况。

  《画布上的起跑线》整体基调昂扬向上,充满正能量。广州市少年宫的融合教育让自闭症患者卓君和一哲找到了自己的专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乐桐之前是少年宫的学员,她不幸患上骨癌,在父母的陪伴和少年宫关老师的鼓励下,乐桐积极治疗,顽强抗争。一哲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不断进步,卓君除了担任少年宫助教外还积极备战广州马拉松并获得奖牌,乐桐身体逐渐康复好转。《画布上的起跑线》告诉人们自闭症患者并不孤独,他们有亲情、有友情、有师生情,还有社会的关爱。

  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广州是全国最早探索开展融合教育的城市,在融合教育方面经验丰富,其中“关爱特殊少年儿童,提供免费融合教育课程和公开课活动”被列为2023年广州十件民生实事工程之一。《画布上的起跑线》描摹出的广州市少年宫的老师和融合教育学员的群像正是这座城市教育融合成果的缩影,为其他城市探索融合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

  从第一部描绘自闭症人士的影片《雨人》开始,越来越多的镜头将视角投向这一特殊群体。好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带领观众认识自闭症,更可以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画布上的起跑线》围绕广州市少年宫的融合教育,真实记录了“星星的孩子”的成长故事,充分表达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对爱的阐释,引领观众完成了一次“洗心之旅” 。影片更以国际化视听语言向世界讲述感动人心的中国故事,展现出我国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性。

  (作者冷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陈瀚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