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花开 汉藏情深
——由电视剧《雪莲花盛开的地方》所想
栏目:视线
作者:李坤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西藏和平解放72周年之际,一部反映西藏近30年来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品出现了,这便是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与西藏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援藏题材电视连续剧《雪莲花盛开的地方》 。作为全面反映西藏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本片通过描绘20世纪90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欧阳南在贫困的朗嘎县强嘎村的援藏经历,以小见大地展现了西藏人民热情、勤劳、坚韧的优秀品格,颂扬了前赴后继的广大援藏干部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发展的壮丽诗篇。

  攻坚多重困境,共筑汉藏共同体

  西藏虽美,但在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下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问题。《雪莲花盛开的地方》开场用一个极富对比的镜头展现了强嘎村的现状:远处是巍峨的雪山冰峰与沁人的绿树草甸,而近处却是一栋栋简陋的房屋与泥泞的小路,强烈反差引出了强嘎村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在开篇的几集中,编剧为这个美丽的故事设计了许多戏剧性困境,使得作品在一开始就突出问题,充满了戏剧张力,而如何解决这些困境,正是剧中主人公们所背负的时代使命。

  首先,是强嘎村的经济困境。强嘎村虽然坐拥美丽的自然风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故事开始展现了两个由于贫困引发的戏剧冲突。第一个冲突是村里的年轻人达娃执意要离开村子前去拉萨闯荡,母亲即使跪倒在地拉着儿子的腿也无济于事,在争吵中观众得知达娃并非绝情绝义之人,而是感觉在村子里看不到任何自己发展的希望。第二个冲突是女主卓玛的哥哥为了五只牦牛,竟然要把妹妹嫁给村主任的儿子大巴桑,并引发了大巴桑和卓玛男友拉次的决斗。这些冲突的根源都是一个“穷”字。其次,是强嘎村的自然困境。畜牧业是强嘎村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草场的逐渐沙化,每家每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正当剧中的援藏大学生前往县城的时候,强嘎村又发生了雪崩灾害,房屋倒塌,财产受损,使得本就困难的村子更加雪上加霜。再次,是脱贫改革的困境。面对强嘎村的现状,新上任的援藏干部欧阳南准备进行产业模式的改革,发展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其他产业,藏族姑娘卓玛也想开一家糌粑店。但是,年轻的改革派却遇到了村里保守派的反对,卓玛想开店也缺乏启动资金,加之欧阳南经验不足,导致去拉萨的市场考察还让村里损失一大笔钱……可以说,剧中展现的种种情况再现了上世纪90年代西藏许多地区人民的真实生活。

  然而,正如想要目睹那生长在冰山之巅的雪莲,就必然要经历困苦与坎坷,面对历史遗留的时代困境,年轻的援藏大学生们与强嘎村的村民凝聚在一起,共筑了汉族与藏族协同发展的民族共同体。剧中的一个情节是欧阳南等其他大学生在前往朗嘎县的路上突遇雪崩,藏族年轻人拉次为救欧阳南而不幸牺牲。作为村里最早具有开创精神的年轻人,拉次的货运生意刚刚起步就因这次意外而永远终止了。事后欧阳南拿到了拉次每天挂在身上的琥珀项链,而这项链正是卓玛所送。就这样,通过这条项链,欧阳南、拉次、卓玛以及拉次阿妈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对欧阳南来说,去强嘎村工作早已不是扶贫援藏所能全然解释的,其中还渗透着他与藏族人民血脉相连的生命情谊。

  在学界热烈讨论影视共同体美学的背景下,《雪莲花盛开的地方》无疑为观众呈现了民族题材共同体叙事的范型。从内容上说,该剧展现民族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表达上体现了“美美与共”的时代趋势。

  鲜活而立体的人物,温暖的现实主义赞歌

  时代需要共同体叙事,但以何种基调来叙述共同体的故事,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学界近年提出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温暖现实主义”或许能提供答案。温暖现实主义并不回避社会问题,也不刻意美化现实,但它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进取的、阳光的,是一种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解决理念和解决方案。《雪莲花盛开的地方》无疑就是这样一部温暖现实主义的作品,这点在该剧的人物塑造上尤为突出。

  提到主流价值观的影视剧,有的观众会下意识地将之与刻板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雪莲花盛开的地方》着力避免人物的类型化与扁平化,使得每一个角色都鲜活而立体。主角欧阳南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虽有一身冲劲,但缺乏经验。他刚正不阿,但也会犯错;女主卓玛明知不能将拉次的牺牲归罪于欧阳南,但却忍不住对欧阳南充满“敌意”;黄中原作为“老援藏”,为强嘎村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和儿子关系不佳……可见,剧中的人物并不完美,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人,他们和普通人一样身上有诸多缺点,人与人之间也会存在误解,但他们无疑是可爱的、奋进的。正因为他们,强嘎村才没有被诸多现实困境所牵绊,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典型。

  另外,该剧还以温暖的人物关系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这体现在许多细节之处。欧阳南来到强嘎村后,将拉次的阿妈当作亲生母亲一样照顾。阿妈总爱念叨着拉次和他的父亲炖的牛肉,欧阳南便亲自为她做了一次。这不仅是一顿普通的饭,更是欧阳南与拉次一家情谊深度连接的象征,卓玛也对欧阳南逐渐卸下了防备。大巴桑因爱慕卓玛经常鲁莽行事,却在拉次牺牲后愿意无偿帮助卓玛一家渡过难关。他虽然箭术高超,也不愿冒险去射摆在卓玛头上的苹果。就这样,大巴桑也逐渐成了欧阳南和卓玛身边形影不离的伙伴。

  总之,剧中角色身上闪烁着鲜明的成长弧光,这种光是他们的善良之光、朝气之光,温暖着观众,也足以融化千年的冰封,让我们作为见证者体会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光辉传承。

  (作者系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