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网络节目《中华文脉·经典围读会》第二季剧照
文化类网络节目《中华文脉·经典围读会》第二季日前在优酷视频、南方周末视频号、央视频平台播出。这档节目穿越中华文脉,以历史朝代为主题,以历代经典美文为剧本,以围读者的声音作为表演形式。每期节目邀请多位嘉宾,包括演绎名家、音乐名家、文化学者等,共同围读经典美文作品。整档节目贯穿八个朝代,分别以先秦风雅、泱泱汉风、魏晋风骨、大唐风华、大宋风韵、大元曲韵、昭昭大明、大清文华为主题。本片以名家对经典文本的诵读演绎为先导,引入后续的围读以及围读后的感悟。
以节目的第一期为例,男高音歌唱家李梅里以一首古老西方的歌谣《流吧,我的眼泪》开场,厚重且深沉,既点明“歌”的主题,又与“先秦”这一古老的时期相呼应,再引出对先秦时期经典的诵读与介绍。嘉宾陈瑶女扮男装,身着一身飒爽的新中式服装,进行首篇诗歌《关雎》的朗诵。《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选用此篇作为节目的开场也是情理之中。声情并茂的朗诵,伴随着舞台上水中的倒影、不时穿插的古典画卷、婉转清扬的筝曲与箫音,仿佛将观众们带入了“君子”对“淑女”进行追求的场景,成为他们美好爱情的见证者。然后画面一转,镜头回到围读现场,嘉宾们由《关雎》发散开来,对《摽有梅》以及《褰裳》等名篇都进行了讲解与讨论。讨论过程中,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关雎》中的男主人公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想象出这个场景的呢?是在河边做了一个白日梦,还是在结亲当天回想起甜蜜恋爱的时期?我们都不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个问题也注定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嘉宾们讨论这个问题时产生的思想碰撞,我想会使观众们获益匪浅。
随后陈瑶又换回女装,继续演绎《摽有梅》《褰裳》。除了精彩的演绎外,节目还有一个小细节,由于这两首诗歌并不像《关雎》一般耳熟能详,节目组在字幕旁边配了诗歌的译文。如此,整档节目将专业与通俗很好地融合起来,将受众扩大至全年龄段。主持人向阳说:“《诗经》中所有的诗篇都是唱出来的,关于《诗经》的读法,孔子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的读法对吗?”嘉宾学者止庵答:“在当时,‘兴观群怨’起到的是社会作用,把人团结起来去感受、体验社会;‘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发挥的是政治方面的作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涉及到名物学、动物学、植物学、昆虫学的内容。孔子的读法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产生的,他有自己的取舍。而且当时除了《诗经》以外,别的文学作品很少,要理解孔子对《诗经》的看法,就要理解这些历史背景。”诚然,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历史与文学,而是应当全方位、多维度地探究事实与真相,才有可能接近更真实、完整的历史。
由嘉宾李梅里演绎的《越人歌》《湘君》《湘夫人》,别出心裁地融入了法语元素,让节目不仅有纵向看待中国历史典籍的维度,而且在横向上与其他国家的文明进行了融合交流。经典不再只是国人的经典,而是世界共通的情感与声音。由王刚演绎的《七月》是一首关于农民生活的诗歌,在围读现场,看到桌子上摆满了青铜器,他不禁想起了社稷坛、五色土。嘉宾们对这首诗的阐释,也发散到了五谷之上,人们说“江山社稷”,社就是土地,稷则是粮食。我们这个民族自先秦起就对土地抱有最深沉的热爱,这种热爱持续至今。
新时代以来,文化类综艺节目领域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热播,掀起一股电视原创文化节目热潮。在网络综艺平台上,相对于内容更轻松、更容易出“爆款”的娱乐性网络节目,文化类网络节目更要不断探索节目创新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文化综艺节目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文化类网络节目的主创可以从优秀的电视文化节目当中汲取营养,如《中国诗词大会》用竞技性与互动性撑起了整个节目,备受好评;《国家宝藏》以文物为载体,由嘉宾角色扮演讲述文物背后的传奇,很有故事性。主创们可结合这些宝贵经验,进一步明确节目定位、创新节目形式,探索文化类节目在网络平台上发展的新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根植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