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的地域实践及其发展路径
栏目: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作者:颜同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各地健康有序的文艺生态滋养。正如一片森林拥有自己的生态系统一样,其间既有参天的大树也有低矮的灌木丛,自成一体且又交错复杂的文艺生态既是独立的又是向世界敞开的,同样有艺术的“高原”和“高峰”。它扎根各自的土壤,滋养着不同文艺门类的发展,推动各地文艺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在这一历史化过程中,文艺的地方视野和格局,抑或文艺的地域性品格同样不可忽视。也就是说,新时代文艺高峰的地域呈现及其发展路径,既印证了文艺在不同地域发展的起伏与不平衡性,也有力地证明了地方文艺耸立成为文艺高峰的模式同等重要。在文艺的中心与边缘、“高原”与“高峰”之间,辩证地予以对待,显然有利于整个文艺事业的繁荣兴盛。

  试以笔者熟悉的贵州文艺为例,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是地方文艺的观念,贵州文艺在整个中国文艺格局中是一个地域性的存在,而且其审美存在并不是特别的强势、发达、让外界羡慕。贵州文艺虽然也有地方文艺的优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往往以一种局限、不足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存在被低看或被低估的现象。但正如硬币有两面一样,贵州文艺也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其独特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地域的、民族的艺术元素等让它不断攀登着属于自己的高峰。

  贵州文艺的传承与文脉走向

  对攀登贵州文艺高峰的回顾与展望,我们不妨拈举出两个颇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其一,2015年,在“贵州作家群高峰论坛”上首次以“黔山七峰”的群体命名方式,推出贵州文坛上在当下创作成绩突出的七位贵州作家,分别是欧阳黔森、唐亚平、冉正万、王华、谢挺、戴冰和唐玉林。这是一次汇聚了全国众多知名作家和评论家的文艺论坛,聚焦七位贵州本土作家并将其推向全国文坛,随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丛书方式一次性推出了七位作家的新书,成为一个贵州文艺群体的特殊亮相。无疑,“贵州作家群高峰论坛”饱含了本地作家对攀登文艺高峰的期许。其二, 2021年,贵州省文艺人才孵化基地在贵阳近郊双龙镇成立,内设文艺名家工作室、文艺创作室、实物展览厅、数字展览厅等功能空间。2022年年底,作为文艺人才孵化基地内容之一的贵州省文艺名家工作室揭牌,贵州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欧阳黔森,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肖白,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画家岳黔山,一级演员、贵州京剧院院长侯丹梅,第七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青年导演奖获得者毕赣,成为首批入驻贵州省文艺名家工作室的文艺名家。据悉,贵州省文艺名家工作室立足作品创作、人才培养、制度创新,试图建设一支德艺双馨文艺人才队伍、推动文艺作品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文艺名家的新路。以上这两个事件,都涉及贵州本土文艺家的崛起以及他们和全国文艺家的互动,涉及不同艺术门类对攀登文艺高峰的信心和决心,是一种地方文脉的传承与流动。除了文学、戏剧、影视、音乐之外,在其他艺术门类上,比如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文艺评论等领域也有类似现象。

  贵州地方文艺的文脉,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其中文学的发展格外受到关注。试以“黔山七峰”为例,从代际传承的角度进行阐释似乎颇为有效。整体上看,围绕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就贵州作家与主流文坛的对话而言,大体上可以将20世纪以来的贵州作家划分为四代。这四代作家的代表是从蹇先艾、石果、何士光再到欧阳黔森。其中,年代更接近我们的第三代作家包括何士光、叶辛、李宽定、李发模、王鸿儒、徐成淼、唐亚平、赵剑平等,第四代作家包括欧阳黔森、王华、冉正万、谢挺、戴冰、唐玉林、龙潜、肖江虹、肖勤等。其中,以欧阳黔森为代表的第四代作家大概在新世纪以来的20多年内取得突破性成绩,多半以60后、70后作家为主。第四代作家正处在写作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更年轻的新生代作家群也开始兴起。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创作较为丰硕,风格比较独特,是当下贵州文坛的佼佼者,在全国文艺圈也有独领风骚之处。

  相比于蹇先艾、谢六逸、寿生等民国时期的作家书写民生疾苦、烟毒横行主题的贵州乡土文学不同,石果曾在20世纪50年代获得过全国性的重要声誉,他的作品主要描写劳苦大众的翻身故事,书写民众对新生国家的认同等。第三代作家的重要代表何士光,作品的时代感鲜明而强烈,十分典型,如《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远行》。第四代作家中的执牛耳者是欧阳黔森,他是一位把贵州当下的小说、报告文学、影视等带到全国中心地带的作家。最近几年,欧阳黔森仍在不断地跨文类创作,影响颇大。比如,欧阳黔森在继编剧并制片《伟大的转折》之后,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现实主义轻喜剧《花繁叶茂》在央视热播,获得全国观众的广泛认可;比如关于贵州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报得三春晖》《看万山红遍》曾在2018年《人民文学》杂志上连续刊出,以此为基础结集而成的报告文学集《江山如此多娇》,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2022年推出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莫道君行早》也得到广泛关注,并有较多相关评论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媒体上发表,得到全国文艺界的关注。欧阳黔森的众多作品,既是自身实力的证明,也体现了贵州文学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不懈努力!

  挖掘贵州文艺现实题材的富矿

  与时代同频共振,聚焦现实生活,以文艺发出时代新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文艺界的一种精神走向。其中,贵州文艺工作者奋力挖掘鲜活的现实题材,表现身边的人间烟火,现实题材创作成为引领性的艺术主潮。

  试以文学为例,除了上述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小说之外,贵州作家的报告文学《仰望苍穹》《海雀,海雀》《迎香记》沾满泥土的芬芳,塑造新的英模人物,其黔地故事和日常生活细节触手可及。往前追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肖江虹的中篇小说《傩面》,也以黔中一带的现实题材取胜。影视创作异军突起,与《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同一时期得到好评的,还有电视剧《正是青春璀璨时》《吉他兄弟》《高山清渠》等一批现实题材作品,均登上央视黄金档收视榜首。电影《出山记》《天渠》《文朝荣》《三变》,广播剧《春天的号角》《连心湖》《中国天眼》《我们的支书——文朝荣》,歌曲《我在贵州等你》《天眼》《心远天高》《喊一声老黄》,大型现实题材音乐剧《吉它·吉他》,杂技《绣琳琅》等走向全国、大放异彩。地方独特的文艺形式的优秀作品也有不少,比如贵州省黔剧院的黔剧《湄水长歌》《天渠》《腊梅迎香》,贵州省花灯剧院的花灯剧《盐道》《月照枫林渡》《云上红梅》《一路芬芳》等便颇具代表。以上作品立足贵州发展的时代背景,多艺术样式呈现贵州社会发展的典型事件、先进人物,特别聚焦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社会重大主题。这些作品中或以文字描述刻画,或以舞台动作演绎,或以声光画面表达,在新鲜事物与新人之间进行聚焦并形象化,起到了鼓舞人心、催动人心、浸润人心的作用。

  现实题材张扬客观、写实、多元的精神,立足脚下的土地和实践,具有记录、丰富、还原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质。以贵州的脱贫攻坚题材为例,围绕它所展开的诸多文艺创作活动,艺术样式最为繁复、作品数量最为显著,精品力作也最为集中。不同门类的艺术家通过文字、线条、音符、舞蹈、影视等形式,聚焦西南腹地这一脱贫攻坚主战场,创作出了一大批鲜活、生动、厚实的优秀文艺作品。譬如此一现实题材的报告文学,多位本土作家取得的成绩,与全国范围内一流的报告文学作家聚焦贵州的同类作品相比较,并不显得逊色。换言之,贵州文艺努力从“高原”向“高峰”攀登,并不是孤芳自赏、没有外来参照物的存在,而是放眼全国,在不少领域与全国相同艺术门类保持相同高度和纵深的审美表达。

  地域文艺在新时代的再出发

  长期以来,因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发展相对滞后,贵州文艺与全国文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文艺上的积累不足、传承不够与地域局囿等原因,让本地文艺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封闭、欠发达的状态。贵州文艺在艺术传承、文艺队伍建设、精品力作呈现上一直存在薄弱的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略和实践,贵州已然旧貌换了新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犹如曾经蒙尘的明珠,一朝擦拭掉身上的尘埃,便立刻放出异彩,照亮了整个西南高原。因此,贵州文艺在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与再出发成为历史的必然,相应的经验和启示也值得总结和思考。

  首先,得益于文艺生产机制的改进与提高。最近十余年来,贵州文艺充分运用贵州省文艺奖、贵州省文学奖、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全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等平台,重点发挥省级层面的文艺精品工程的持续推动力,集中优势资源,聚焦重大现实题材,有规划、有目的地打通了攀登新时代贵州文艺高峰之路。其次,文艺管理部门和艺术家形成合力,挖掘本土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营造了你追我赶、同台竞技的艺术氛围,赢得了难得的黄金机遇期。同时,贵州省内外文艺交流与合作也大大加强,让贵州文艺不断出省出圈,成为一种文艺发展新进路。

  贵州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经过脱贫攻坚之后摆脱了绝对贫困,整个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贵州文艺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基于此,“文艺黔军”的命名,贵州文艺向文艺高峰的攀登与挺进,也迈进了新的阶段。“文艺黔军”形成并壮大有战斗力的文艺队伍,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可谓未来可期!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