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够的距离”外回忆故乡
——读韩文友散文集《我的江山雪水温》
栏目:旅途
作者:潘洋  来源:中国艺术报

  韩文友在其散文集《我的江山雪水温》中,记录了小山乡雪水温在新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丰富而细腻的变革,以切肤的生命体验述说着作者对中国乡村的新与旧、变与不变的理解,在探讨新时代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字与精神层面的双重自洽。

  韩文友曾说, “只有拉开足够的距离才能回忆故乡”。从村庄到城市的旅途中,城与乡的关系从空间距离演变为心灵的动荡,最后又归于平静。复杂的变化都在一位来自雪水温的年轻人即“我”的思想中上演。同大城市哈尔滨相遇时,这位年轻人显得有些拘谨。他一边回忆过去的岁月,一边适应新生活。心在边地却身处城市,由此带来的撕裂感为“想象中的故乡”带来了情感依据。其实文本中的“回归故乡”就是作者的心理经验同当下经验的切磋。韩文友的创作中有一种天然的松弛感,自有的童年经历为他敞开心扉打下了基础,童年经验中形成的饱满情绪始终调和着作家内心的平衡。其实,充满童年经验的乡土文学,与蕴含当下记忆的城市文学并不冲突,二者都是作家沿着时间脉络走向成长的细节。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乡村文明过渡到城市文明,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融通城乡文明、与时俱进地成长,是当代作家的重要使命。

  《我的江山雪水温》还呈现出幽默的特征,展现了作家豁达的生活态度。焦虑是人性的堵塞,而幽默则是疏通情绪的策略。韩文友的散文中呈现的幽默气质,使人阅读过后产生快乐,一种“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感觉也油然而生。纵有人间风雨,不过“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以类似小说的方式讲述散文时,这种文体之间的跨越似乎也帮助他迈过了精神界限,从记录个人的生存生活走向了对宽阔的生存哲学的探索。对作家来说,写作不能限于私人定制的经验,而应建立在广泛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或者说这也是文学创作的通性原则,只有将关注个体感受与深入社会生活相结合,从个人空间进入公共空间,才能拓展写作思路,从“小我”走向“大我”。韩文友摒弃了“皮相”的散文写作方式,以情感线索充当叙事的骨架,以独到的审美趣味刻画生活细节,使散文中的哲思与生活情趣共存。

  韩文友行文不急不躁,始终以一种舒缓的节奏,将雪水温与“我”的故事娓娓道来。那些空白的间奏同雪水温的江水一同敲击着读者的心灵,日常生活的紧张与喧嚣也被他轻松舒展的文字纾解,提炼出当代人对城乡关系、时代与个人的沉思。韩文友从普通人写起,从大时代的家长里短写起,一层层地展开时代画卷中小乡村的人物群像和日常生活图景。他的写作,也使得雪水温不再是地图中一个不起眼的小点,而是可被书写、赞美、铭记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