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多面艺术巨匠苏东坡的完整轮廓
——评纪录片《千古风范苏东坡》
栏目:视线
作者:袁一民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眉山市委宣传部、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历史名人纪录片《千古风范苏东坡》近日在央视纪录频道和四川卫视联动播出。这部耗时4年精心摄制的纪录片,依托对苏东坡人物性格特征的梳理和展现,连通其传世作品与非凡境遇,透视其跌宕人生和艺术高峰,从而勾勒出这位多面艺术巨匠更为清晰完整的轮廓。纪录片摄制组相关负责人介绍,摄制组跟随苏东坡的足迹,踏寻四川、海南、广东、江西、湖北等14个省(区、市)的27个地区,调研海量史实资料,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汇集77位专家学者的目光,还原出丰富多元、接近本真的东坡形象。该片主创团队介绍,作品将关注和表现的重点更多聚焦在“人”本身,如苏东坡与王安石“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的相互欣赏之情,与兄弟苏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友爱弥笃之情,对亡妻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质朴深情等,从这些最真挚的感情流露中,梳理苏东坡最动人的性格特质。该片还通过对苏东坡品格的生动呈现,通过选取他对“人人心中所有,而人人口中所无”的情感的精妙表达,使观众感受到那富有生命力的热忱所赋予他的奇绝才情,亦可感受到他遭遇现实打击之后依然留存的千古风范。

  该片分上下两集,每集45分钟,上集以扬州为切入点,讲述了苏东坡对恩师欧阳修在自己参加礼部贡举考试时礼贤下士态度的深切感怀,描绘了苏东坡与王弗的深厚感情,刻画了苏东坡与王安石从朝堂上的刀来剑往到退隐后的惺惺相惜之情,表现了文人雅士之间应有的大家风范与君子风度。下集主要讲述苏东坡在为官期间不断被贬黜却始终坚持乐观为民的积极心态,还阐述了“仁孝”家风对苏东坡的深刻影响,由此引出其与弟弟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的至真、至纯、至深的情感。

  总体上来说,该片将苏轼的一生予以全面的交代,能看出导演对苏轼的极度喜爱和努力还原真实历史人物的尝试。片中,苏轼被塑造成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典范化身,顺境中忠君忧民、刚直不阿,为了政治理想大胆上书;失意时随缘自适,即仕即隐的从容态度使精神世界充盈旺盛。他的才情横绝古今,他的学识出类拔萃,他的胸怀包容天下,他的作品和事迹让“苏东坡热”得以绵亘恒久、千年不绝。

  片中用了一定篇幅来介绍苏轼的绘画作品《潇湘竹石图》。苏轼利用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强烈的对比作为画面的焦点展开描绘,画面自远至近而又及远,繁简、大小、疏密、动静等布局合理、段落分明、层次丰富、结构严谨。同时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从而使画面出现惊涛拍岸般的高潮。围绕这个高潮,画面演变出此起彼伏的烟水云山:宽敞延绵的潇湘二水使人心境开阔,宁静深寂的远野令人心旷神怡,烟树掩映下的对岸让观者赏心悦目。苏轼在创作中始终把握以写潇湘二水上下万物寓“水”之意境的立意。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这幅作品外,苏轼还有一幅绘画《枯木怪石图》,它和《潇湘竹石图》风格迥异,往往被认为是苏东坡内在胸襟人格的外化。米芾在《画史》中曾经这样评价这幅画,“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画中的枯木弯曲盘扭而上,宛如挣扎的躯体,而怪石则以旋转的笔锋皴成,给观者以运动的郁结之感。苏东坡自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

  该片关注苏东坡的生命理想及文人品性,在历史观的构筑上偏向于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结合,形成了林语堂式的文学化评论影视作品。不过,其创作思路有时过于依赖和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互文转换,从纪录片作者的角度来看,其叙述者的角度似有所缺失。此外,对于塑造苏东坡这样重要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纪录片创作仅凭导演团队的喜爱和专家式访谈还不够。导演团队将苏东坡上升到中国古代文人理想化的人格代表后,对这一真实历史人物的某些失败经验的探讨有所缺失,这也是该片令人略感遗憾的地方。

  历史人物纪录片讲究以中立者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真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也必然对这一类型纪录片创作团队的创作态度、历史观念和创作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苏东坡恢复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最终让历史的归历史,让文学的归文学。

  (作者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影视与戏剧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