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碛白鹇图》是一篇非虚构作品,纪实性很强,又富于文学的审美创造。同时它又是一部主题创作,以非虚构的形式深度介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变革。
首先,文本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2020年9月26日8版,而2020年恰恰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节点。选题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一方面考虑到现实的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一方面考虑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是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选题,写作者自觉承担起反映时代变革的责任,在可读性、时代性、深刻性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更好地发挥作品的公共性,可以视为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性书写,也可以视为承上启下的时代变革书写。
其次,挂职村书记吴叶生令人印象深刻。吴叶生是现实中的真实人物,这些人物都会对乡村深度介入,甚至改变乡村原来的面目,打破乡村原来的宁静或秩序。他们是旧秩序的“破坏”者,又是新乡村秩序、新蓝图的建构者。一方面吴叶生用发展的眼光去改造、帮扶乡村,从乡村的外部介入乡村;另一方面,他又比一般的村民具有更高的眼界、认知和视野。文本在一系列的扶贫实践中,逐步凸显出吴叶生作为第一书记和扶贫队队长的主体性。
再次,文本也是乡村振兴叙事的前瞻表达。当吴叶生基本完成了脱贫任务时,他的心中已经有了石碛村的远景规划图。石碛村的未来主要依靠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经济、乡村旅游以及当地的“石碛四宝” 。吴叶生还不忘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不仅如此,文本还以朴实、清新、悠远的审美风格,描摹一幅乡村的水墨画、一幅山村的诗意栖居图。
当下,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文学如何有效地表达乡村振兴,如何书写出时代精神气息,如何在新乡土叙事中有新的审美发现,如何在“新山乡巨变”的历史“召唤结构”下,昭示历史的大逻辑与展示时代的新风貌,考验着作家的心智、良知与艺术表现力——余同友的《石碛白鹇图》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