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步的一种文学阐释
——评何荣芳《春风又绿江北岸》
作者:江飞  来源:中国艺术报

  面对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新“三农”问题,面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战略、新课题,必然要求一种新时代、新阐释的“新乡土小说”。何荣芳的中篇小说《春风又绿江北岸》正是与时代同步的一种文学阐释。

  小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内容,以枞阳县雨坛镇新民村为原型,以江北王屋村村支书王逸兴的扶贫历程为线索,文学性地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某种可能路径,写得朴素真诚,很接地气,始终紧扣“人”来做文章。市场处党委副书记李晨光作为王屋村的驻村扶贫干部,动员回乡创业、有眼光有魄力的王逸兴竞选村支书,取代因循守旧的老支书老米,这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的第一步。正因为王逸兴成为了领头人,王屋村才逐渐走上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之路。而走好这条路靠的是“两条腿”,一条腿是“因地制宜”,一条腿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指的是放弃招商引资的老路子,而与种田大户万有根合作,搞“水稻龙虾共养”,田间用工优先招用贫困户,并利用王屋村的土地和地貌资源,打造野菜岛,发展生态旅游业。因人制宜指的是根据帮扶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帮扶策略。

  小说没有生硬机械地图解政策,也没有回避扶贫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题,而是深入到基层扶贫干部和贫困户的人物性格与人际关系中,用生动的细节、写实的语言,塑造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扶贫干部李晨光,奋发有为、反哺乡村的村支书王逸兴,以及浪子回头的邢木等诸多可亲可信的人物群像。

  当然,小说也存在着避重就轻、缺少场景氛围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等问题,这可能是当下“新乡土小说”的共有问题。如何避免现实主义乡村振兴叙事的美化、轻浅化、同质化,如何深入到农村的当代结构和农民的精神世界中,如何站在中国视域内表现“新山乡巨变”,用“新乡土小说”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观,依然是作家们亟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