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红漫巴山》:
这股“青春气”催人泪下、令人振奋
作者:孙梓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新编青春版川剧《红漫巴山》在四川省川剧院成功首演。该剧由四川省川剧院、中共南江县委、南江县人民政府、四川省戏剧家协会、陈智林川剧技能大师工作室、四川丝路青年文化发展集团联合出品打造;由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优秀青年编剧曾浩月、杜林编剧,四川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一级导演杜林担任导演。该剧以红四方面军北上后,留在大巴山南江的一支革命队伍“巴山游击队”坚守后方,一面积极与党中央取得联系,一面继续坚持敌后游击战的英勇事迹为故事脉络,着力塑造以红军营长赵明恩为代表的红军英雄群像,洋溢着催人泪下、令人感奋的“青春气”,鼓舞和激励新时代无数的中国青年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文化,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踔厉奋发。

  气息:“历史故事+艺术创造”

  “老林是营房,茅草盖身上。石头当枕头,睡呀睡得香。野菜和雪煮,口苦心明亮。跟着共产党,翻身求解放。”这首流传至今的《巴山游击队队歌》真实再现了巴山游击队当时所处的艰苦环境,体现了游击队战士们乐观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该剧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用七个场次演绎巴山游击队在反动势力的大力清剿下,如何发动群众坚持斗争,直到大部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该剧将历史故事进行戏剧变形,放大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演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特别是游击队作出营救李幺妹的作战计划并付诸实施,革命志士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完全置个人生命于不顾的时刻,让观众体会到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来之不易,以及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死换来的,必须倍加珍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恩前行。

  在此基础上,该剧进一步放大艺术张力,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创造性地嫁接了“李幺妹”这一艺术角色,从而更加丰富了艺术形象,突出了巴山游击队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以及革命来自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同向目标。全剧所蕴含的革命情、战友情、军民情无不洋溢着崭新的青春气息。

  气场:“川剧元素+科技表达”

  在该剧中,能够调动的川剧元素,基本全都派上了用场,并进行了大胆创新,做到了艺术门类的跨界、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如将武术与舞蹈有机结合,融戏曲传统表演程式和民族民间歌舞于一体的歌舞风格,火爆激烈的翻扑跌打、酣畅淋漓的舞蹈,让观众体会到传统和现代相得益彰;“一腔热血红漫巴山,红军精神代代相传”,融浓郁巴山民歌元素与川剧传统曲牌音乐于一体的深情颂歌在舞台上空反复回响,在观众内心久久回荡,如将巴山“背二歌”融入到戏剧中,苍凉厚重的乡音对白与生动感人的革命呼唤,引人无限感慨,沉吟喟叹;如音乐舞蹈既传统又时尚,既严谨又活泼,融高腔、胡琴与灯调等声腔于一剧的多声腔设计,对剧中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场景展示都起到了奇妙的寓情于乐的点睛作用;如男主角唱腔深沉苍凉、以声传情,女主角清脆甜润、干净利落,特派员“奔途耍路”程式有范有韵,唱念有情。

  该剧在科技表达上下足了功夫,无论是在舞美设计、造型设计、灯光设计,还是在服装设计、道具设计、武打设计等方面,都各具亮点,共同为全剧打造了一个极具雕塑质感的舞台艺术场景。每个章节LED的设计,唯美、大气、简洁,层次清楚,立体感较强,让观众能迅速融入故事情节之中。色调的冷暖,彰显着剧情和心灵的变化,富于暗示和象征。节奏把控非常精准,画面造型灵动大气,如在序幕与尾声时屹立舞台中央的红军塑像神形兼备,让人感到全剧充满着强大的青春气场。

  气象:“时空穿越+灵魂对话”

  该剧全场运用时空穿越,将曾是巴山游击队员刘二娃的老刘,作为串连全剧的核心人物。有时他还穿插进入剧情,进行解说与演绎,充分发挥了这种时空穿越的艺术表现力,不仅较好地让观众回到过去,又回到现实中来,也能将观众引入到未来时空之中。时空穿越的灵活运用,有效影响了观众的心理变化和情绪节奏。

  而伴随老刘出现的唱队,则充分发挥了川剧“帮腔”的作用。这一艺术功能的极大发挥,不仅让我们能进入情感的内核,也能进入生命的内核和理想的内核,从而让普通观众能较好地调动情感。她们的合唱使人感知革命者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崇高的人格魅力、无私的革命精神,引领我们一路前行,从而自觉进入一种内心的遵从、价值的唤醒。该剧充分调动了革命者与观众同频共振的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舍生取义的革命理想、乐观向上的生命质地、情浓于水的民本情怀、忘我拼搏的斗争精神,从而使全剧彰显出气势磅礴的青春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