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自信自强
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杂技艺术
栏目:奋进新时代 铸就新辉煌
作者:尹力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强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文艺,需要重新认识和建设与之匹配的中国杂技艺术。

  从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杂技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杂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杂技作为一门古老的表演艺术,技巧动作始于原始人类开发体能、掌控工具和驯服动物的过程,道具多是民间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表演则在数千年的艺术史中广采博收,于历代的杂技人手中传承再造。在先秦“角抵”和汉唐“百戏”艺术的基础上,中国杂技逐步建立了一套由力技、形体、耍弄、高空、幻术、动物戏、滑稽等构成的技艺体系,这是中国杂技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时至今日,中国杂技已经形成了杂技(人体技巧为主)、魔术、马戏、滑稽四大门类和庞杂的技艺分支,现演节目中仍有大量传承千载有余的传统技艺。正是这样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给予了杂技艺术充足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底气,奠定了中国作为杂技艺术重要发祥地的世界地位,一直深刻融入和影响着世界杂技艺术的发展格局。

  杂技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近代以来,中国杂技艺人走南闯北,把中国杂技节目带到了世界各地。1853年1月31日,《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中国杂技团在美巡演的新闻。出生于1893年的吴桥人孙富有建立的中华国术马戏团对世界马戏行业影响深远,被《世界马戏史》主编莫克莱尔誉为“世界现代马戏之父”。新中国成立后,杂技作为“文化使者”经常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海外。改革开放后,杂技又率先走出国门,在世界赛事中屡获金奖,为祖国赢得荣誉。尤其是中国杂技的海外商演规模庞大,一次巡演场次可达数十场乃至百余场,出口份额长期占据我国文化出口演艺类产品半壁以上江山。一个多世纪以来,杂技一直是海外观众接触、认识中国艺术的重要窗口。2021年,中国文联和中国杂协联合举办了“中国杂技与外交”图片展览,用从全国各地征集的400多幅珍贵图片全方位展示了杂技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俄罗斯著名美学家尤里·鲍列夫在他的专著《美学》中说,杂技是美学中“最难猜的谜”。杂技之美,是奇美、壮美。惊、险、高、难的技巧展示着人类超越自身与客观束缚的行动,令观者产生无穷的敬畏与崇拜,呈现出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独特关系。中国杂技在中华文化的养育浸润中成长壮大,素以精湛高难的技术技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享誉世界,是民族个性赋予了中国杂技独特的精神气质,体现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乐观的性格和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追求,具有深沉而厚重的力量感。杂技艺术还有一个强大优势,即没有语言和文化隔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是世界沟通无障碍的艺术,中西方的美学在此共通,融汇指向人类的崇高品格,指向生命的自由理想。

  以文化自强的责任建设杂技的高等教育和学科

  坚定文化自信体现在文化自强的行动上。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首个杂技团体——延安杂技团成立了,中国杂技开始告别旧时代,以“人民的艺术”的新面貌出现在中国文艺事业的版图中。80年来,几代杂技艺术家以深厚的情感和澎湃的创作热情,致力于民族新文艺的创造和实践。进入新时期,中国杂技创作一路高歌、突飞猛进,在上世纪90年代借鉴外来产生了大型杂技作品的新样式——主题晚会,2004年诞生了杂技剧这种自古未有的戏剧新样式。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鼓舞下,杂技剧对红色题材进行开掘,于杂技叙事语言和杂技人物塑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叙述历史、创新风格、阐释思想、书写中国故事、开拓时代审美等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今天的中国杂技,早已改变了曾经以“技”示人、以“技”撼人的旧面貌,发展成为一门以技巧为核心、与其他文化和艺术形式互促交融、兼容传统与现代的新型综合艺术,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艺术转型。

  与这种创作创新的飞跃式发展所不协调的,是严重滞后的中国杂技教育。长期以来,全国没有杂技专业研究院所,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理论评论人才寥寥,而杂技表演专业又主要集中在全国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导致杂技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几乎没有高层次人才的成长通道。在实践层面,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杂技演员已经无法满足今天杂技创作的需要。杂技学员成长为演员,演员转为教师,教师再培养新的学员,这种内部封闭式循环已经不可维系,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有目共睹。此外,由于杂技自身的艺术特性,从业门槛过高,社会普及性低,剧场流动巡演少,很多人缺乏了解杂技信息的渠道,对杂技艺术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世纪,仍有诸如杂技技术大于艺术、杂技创新只靠练功、杂技演员年龄小没必要进大学等各种偏见,严重阻碍了杂技教育变革的步伐。

  中国杂技教育现状与世界杂技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与国外杂技本科教育差距明显。两年一届的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长期专注于杂技教育的中外交流,在2020年举办的第五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上,来自七个国家的杂技专业教授分享了他们所在大学的杂技本科专业的课程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是杂技艺术发源地之一,是世界公认的杂技大国,但目前还不能称为杂技强国。很多时候,今天的中国杂技节目在世界上已经不再有绝对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杂技教育相对滞后,忽视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导致中外杂技艺术发展的差距渐渐拉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和杂技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等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建设中国杂技学学科刻不容缓。应将杂技艺术明确纳入中国现代艺术体系中来,让这门古老艺术从根源上真正得以传承和创新,在新时代中国建设与发展道路上激发其创新创造的生机与活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中国杂技艺术。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