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以下简称《风骨》)一书,是舒晋瑜的近作。翻阅之后,颇有感触。
《中华读书报》创办不久,舒晋瑜的名字就经常出现在报纸的副刊中。她是记者,也是编辑。文章不间断地写出,人倒是难得一见。可谓只见其名,不闻其声。二十余年,读其文章不少,见面却屈指可数。她属于既低调做事,也低调做人的记者。所以,当晋瑜的这本有分量的著作摆在面前时,确实出乎意料之外。但她踏实耕耘几十年,汇集了这么多的采访心得,也是采之东隅,收之桑榆,也在意料之中。
作为对学人的采访或者对话,其实很难写出特色。因为文章的主角均为大家所知,而篇幅限制又很难写得全面。晋瑜的这些学人小传却写得恰到好处。既不乏作者的学养和洞见,字里行间的智慧之光也不断使文章出彩,打动着读者。面对学人如山的事业,晋瑜的笔触努力地去捕捉学人在转山之路上的艰辛,字字凝重,句句有力,精神始终执着。可喜可贺,这么多年,她的坚持和执着让文字留了下来,为一代学人刻画出了具有时代感的风骨。
该书收入了周有光、马识途、钱谷融、许渊冲、吴小如、草婴、冯其庸、宗璞、杨义等近三十位当代著名学者与作家的人物描摹与记录。作者记录了每一位作家、学者的学业成长经历,可读性极强,而细节的描述更是取胜。作者以记者的职业敏感和特有的细腻,描摹出一个时代的学人剪影。从这些学人身上,可以反映出一代学人的思想历程和学术成长历程,并从中折射出时代所打下的烙印。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在文化界和知识界采访的记者,晋瑜从中展示出了自己扎实的学术修养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如对钱谷融的采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报考研究生报的就是钱谷融先生,对他的“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深有领悟。看了晋瑜笔下的钱谷融素描,不仅把钱老的理论精华给予了精准的阐述,也将钱老的为人描述得非常中肯。她写道,“因一篇论文招致的批判,使钱谷融几十年间遭遇不公的待遇;但是,他自1957年提出‘文学是人学’的观点,却一直没有变过”。而钱谷融说,“我说‘文学是人学’,主要是说文学是写人的,是表现人影响人的,是对人的判断,讲人道主义。我从来没认为自己错,我心怀坦荡” 。
钱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很有风骨的老派知识分子。对此,晋瑜写道:“追忆与思索当年,《论“文学是人学”》《〈雷雨〉人物谈》的影响非常大,致使钱先生在长期的生活、教学中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历经坎坷和磨难,如果放到普通人身上也许早就压垮了,但先生还保持真趣。他认为,治学的道理和做人是一致的,首先必须真诚。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或以治学为业的人来说,他的为人可能主要就是从他的治学态度上集中体现出来的。”“他对学问的判断力、做学问的勇气令人敬佩,敢于在那个年代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学术史上留下重要痕迹,对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散淡的作风,在一代学人之中很特别。所谓“不言之教”,无为无不为,不用之用是为大用。
钱老有这样的同道理解,也是钱老之幸。我虽然不是钱老的学生,但对钱老崇敬有加。我所认识的钱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实事求是的老学人,不追求学界的显赫地位,不在意自己的理论著述是否传世。有一年我与钱先生谈他的文集出版事宜,他第一个考虑的是要尊重版权所有者的权益,并不为了名利而重复出版自己的学术专集。看到晋瑜的文字,真的替钱先生高兴。
晋瑜对杨义的学术总结也很精到:“杨义的治学经历,有一条很明显的向前追溯的线索:先治中国现代文学,以《中国现代小说史》得享大名;然后沿小说之径,挥师古代,先后收获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又横贯旁通,入于诗学,有《楚辞诗学》《李杜诗学》问世;进入新世纪,复主攻先秦诸子,出版《论语还原》,中间虽有回环穿插,但大致螺旋上升。”“由文学而史学、由史学而经学,显示了他对中国文化研究追根溯源的思路。”
这段文字可谓精准地概括出杨义的学术内核。当年,杨义在做国家图书奖评委的时候,就曾经把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抱负整体地向季羡林先生和其他评委宣讲过。那种激情洋溢,对学术研究的痴迷和自信,曾经打动了很多人。晋瑜评价说:“人们常说,对于学者而言,学术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是常态;但对于杨义,这句话要反过来说,生活只是他学术的一部分。”这个总结非常到位,符合我们印象中的杨义形象。
从这些对学人的访问中,我们也见识了晋瑜对文学领域的涉猎广泛,对学术的思考非常独到,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术修养是很难做到的。可以看出,晋瑜在学问的探索和文字的斟酌上,有自己的追求。正可谓“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舒晋瑜自己也表示过,希望通过对文学现象和文坛大家的关注和研究,展现一代文苑名师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情怀,留下一份珍贵又鲜活的文学记录。《风骨》此书,实现了这个愿望,也为学术界建立了一个形象的学术档案,要了解当代学人的风采,你一定要读《风骨》。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