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完善人格、提升服务社会与报效祖国的能力,是南开大学百年戏剧教育所一贯坚持和倡导的理念,而用艺术传播中国声音、以艺术互鉴实现与世界平等对话的成功实践更是南开先贤们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的精彩一页。当前,戏剧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发挥自身优势,自觉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自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来,一直秉承着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宗旨,积极阐释和发掘南开戏剧教育的深刻内涵,努力激发其创新发展所必需的动能。
坚守南开戏剧教育的初心
基地建立之初,我们得到了很多热情的建议:开京剧课、办演出、搞培训、组织比赛……虽然这些活动都与普及京剧艺术相关,但一所综合性大学的美育与文化传承任务难道应如此简单吗?“学生们为什么要了解京剧?”“我们希望京剧给他们带来哪些改变?”如今人们提起20世纪上半叶的南开戏剧运动,依然会毫不迟疑地承认它在中国近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但那个被公认为中国北方早期话剧活动重要力量、确立了中国话剧导演制、培养出大批艺术人才的南开新剧团只是一个业余戏剧团体,或者说只是一个学校里的社团。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始终站在文化产业链条之外的南开新剧团拥有不可撼动的威信和地位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初心——将戏剧活动作为教育手段,借此锻炼学生的处世能力、组织能力、团体精神、演讲能力。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南开的戏剧教育除了让个人变得更美之外,还自觉担负起了更艰巨也更神圣的使命——通过排演新剧针砭时弊,以期唤醒民众、振作人心、改良社会,简而言之,让国家变得更美。
南开的戏剧教育始终与时代精神、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始终体现着“育才救国”的创校宗旨。当下关于“校园戏剧”的定义很多,但笔者认为南开新剧团所开创的以非功利为属性、以育人为目的、以推动艺术与社会共同进步为旨归的美育观应该得到发扬,在某种程度上仍是综合性大学倡导戏剧活动的初心。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求,但有时,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又常常令人担忧。许多青少年在成长的关键期、在日常生活中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接触不够多。还有一些学生自幼通过艺术培训掌握了一些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的技能,但被问及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理解和领会时却很茫然。他们的确获得了一些表层文化符号,却并未深入思考其文化意义。但我们相信,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是当代青年的使命,因此加强美育教育、推广美育工程至关重要。
美育教育要坚持守正创新。为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教育方式要多尝试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同时我们又必须像南开人一百年前推动京剧海外传播时所做的那样,像梅兰芳先生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推广过程中一贯坚持的那样——“移步而不换形”。我们要坚守艺术底线,积极探索以“体验式艺术讲座+经典剧目演出”为代表的新模式,以贴近年轻人视角的方式深入解读经典剧目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用国粹艺术把中国故事讲好、讲深、讲透、讲生动,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学习和感受传统艺术。我们希望展示给学生的不是零星的文化符号,而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看待世界、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方式,一种作为整体而呈现出来的、迥异于西方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让青年学子通过感受其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审美品格,找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激活融会在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是有效的,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京剧让他们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想起了小时候与爷爷奶奶一起看戏的情景,以及当时的不解和现在的神往,甚至决定放假回乡时与家人一起去看戏……看着那些热切的文字,很难想象他们当初上第一堂京剧课时表现出的冷淡。诚然,不了解,何谈自信,何谈爱或不爱,何谈弘扬?我们要铺设的是一条让传统艺术通向心灵的道路,帮助青年学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认同、热爱,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意识,让他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贴得更紧,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贴得更紧。
坚持用戏剧讲好中国故事
南开大学的京剧传承从来不是站在京剧之外谈京剧,而是以饱满的激情深入艺术内部,对创作排练、传播策略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指导。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曾帮助京剧名家郝寿臣先生创编新剧,而由张彭春先生开创的京剧海外演出体制和传播策略沿用至今。如果说当年的戏剧实践是为了揭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今天我们应当用原创戏剧讲好校园故事、青春故事、中国故事。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开大学时,特别提到老校长张伯苓有“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使我们深受鼓舞和启发,若能将南开大学可歌可泣的历史用博大精深、美轮美奂的京剧艺术表现出来,定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激发起青年学子强烈的爱国情感。于是,我们发扬南开人“越难越开”的精神,尝试创作了国内首部京剧校史剧《爱国三问》,表现以“允公允能”为核心的南开精神,如何经过抗战烽火的洗礼不断升华,成为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
南开人在一百年多前上演了《用非所学》《新村正》等探讨社会问题的新剧,如今又用浓墨重彩的国粹艺术表现高校师生在抗日烽烟中浴火重生的辉煌画卷,这既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也是对学校美育工作和京剧传承创新工作的新开拓。我们希望通过原创京剧的排演,将“传统艺术进校园”变成“传统艺术在校园”,以先进的理念、严谨的态度、扎实的学养将党中央的号召落到实处,探索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协作联动,努力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将继续秉承中华传统美学与美育精神,不断创新文化传承思路与方法,让青春与国粹相识在最美好的年华,因为“她使得人生伟大,她使得人生美丽”。
(作者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