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象同行》:“短鼻家族”的出游日记
栏目:视线
作者:陈羽茜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与象同行》海报

  一直以来,以象群迁徙为题材的纪录片并不罕见。近几年播出的《同象行》《万物之生》及《众神之地》的《寻找故土》篇章,均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人类对云南亚洲象的守护。近期,由陈熠之执导的《与象同行》近距离、全景式记录了中国野生亚洲象有记录以来距离最长的一次迁徙,并在腾讯视频等媒体平台陆续播出,引发广泛关注。

  不同于《同象行》捕捉瞬间画面的“微记录”,《与象同行》以时间为轴线,完整讲述了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象群“短鼻家族”漫长跌宕的北移南归之旅。在紧贴事件现场的纪实拍摄下,象群北迁过程中怎么路经村庄、大象遇险时如何自救、监测小队如何协助“短鼻家族”返回故乡等关键难题,都在逻辑严谨的时间脉络中串点成线,渐次呈现。

  从踏上旅程到回归故里,“短鼻家族”途经普洱、红河、玉溪、昆明等地,先北上、后西行、再南下,共历时17个月。为将五百多天的行程容纳在时长约50分钟的篇幅里,导演并未面面俱到、大而化之地记下象群的每一步旅途,而是以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解说几个特定场景。无论是母象“蓝眼睛”俏皮有趣的求爱故事,还是象群行走过程中秩序井然的队列,抑或是十四头大象在人们引导下顺利走过元江大桥的场面,都生动鲜活地体现了“短鼻家族”的灵性与群体意识。最值得赞叹的是象群齐心协力脱困的场景——当两头成年象、一头亚成年象和一头幼象掉入水池,母象用鼻子和脑袋将幼象拱出水面,两头公象用象牙和象足生生在水泥池边凿开缺口,让几头落水的象通过缺口爬出水池。在纪录片的镜头下,大象是有自我认知与家庭认知的。该片通过记录监测队员紧张焦急的情感状态,细绘象群落水后自救的全过程,建立了人与大象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

  长途跋涉的拍摄之旅需紧密跟随象群行动,《与象同行》在影像表达上也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无人机监测与红外热成像仪的应用,既能将象群的整体行进路线尽收眼底,又能在高度隐蔽的前提下细致描摹“短鼻家族”的一举一动,使纪录片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发现,为亚洲象的生物研究提供珍贵影像资料。如大象“洗劫”玉米地的场景,编导不仅用大象视角的微距摄影强化视觉效果,还从无人机俯瞰的角度丰富表现形式,极富感染力。同时,高空俯拍的大全景视角还与象群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以“不打扰”的默默跟随传递人与象和谐共存的价值理念。

  同样是守护大象的主题,《万物之生》聚焦于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人对象的救助,《众神之地》中人们远远地观望大象北迁,而《与象同行》则在象群旅途中增加人为干预,叙述人们如何引导北迁的亚洲象掉头南返。在从未有象群通过人工设施渡河先例的情况下,监测队员采用食物诱导、卡车拦截等形式弱化野生象群的防备意识,让大象在人类帮助下走过元江大桥。正如监测队员说“这一路跟踪下来,我们在观察象,其实象也在反过来观察我们人类”,象与人达成默契的南返旅途,侧面彰显出中国政府与民众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信心和努力。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倡导下,《与象同行》通过影像语言的演绎和解码,拍下了“短鼻家族”北移南归的出游日记,诠释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也塑造了绿色发展的大国风范与使命担当,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生态文明宣传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