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1日,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做客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长篇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并回答了一系列与书籍和新媒介相关的问题。从电影、电视到互联网,媒介对于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书籍消亡说”和“文学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但艾柯抱持着积极的看法,“从来没有一物简单地杀死另一物这样的事例”。到如今,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演讲中的未来已然到来。正如他预言的一样,文学并没有终结。然而,艾柯也提到,“新的发明总是让旧的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下在各个平台出现的读书类视频,正在释放读书这一种古老活动在互联网时代的更多可能性。
以B站为例,相较于游戏类视频、生活类视频,读书类视频仍然算一个小众的领域,但这并不妨碍它类型上的丰富性。宏观上说,书单分享、内容梗概、书籍评论、阅读技巧、书籍相关纪录片等,只要在内容上与书籍或阅读有关,都属于读书类视频。
书单分享类视频,它由up主(视频制作者)选出不同主题的一组书进行分享,并简单介绍。这些书可以是up主本人某段时间内阅读过的书的集合,像“年度盘点”“四月书单”,也可以是某类型的书的集合,像“女性书单”“商业金融书单”。观众会因为对up主本人感兴趣而选择观看视频,比如作家马家辉在B站发布的书单分享视频,很多观众原本就是他小说的粉丝。不过并不是只有专家、名人推荐的书单才能获得关注,up主“专注秃头九百年”、“小圆脸Paprika”等普通读者推荐的书单分享视频也有不少点击量。这些书单的选择常常具有强烈的随机性和主观性。但正因如此,审美的多元性也得以呈现。而不论这类视频的观众因为什么原因选择观看和留言,都是一种对多元性的肯定。
内容梗概类视频,它更侧重对于文学作品情节的介绍,这些视频利用对影视资料的剪辑使文学视觉化,用讲故事的方式使观众能够迅速“看完”一部作品。比如up主“有书快看”制作的“5分钟看完”系列,介绍了《哈姆雷特》《苔丝》等一众经典文学作品。这种故事梗概当然不等同于文学作品本身,有时过于夸张、简化的情节概述甚至会削弱原著的艺术魅力。但假如将它看成一种对文学的二次创作,它不但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且拓宽了作品的传播渠道。这类视频的观众很可能因为对视频中介绍的故事感兴趣而购买书籍、阅读书籍。例如根据果麦文化2021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拥有抖音账号“果麦书单”、快手账号“罗翔说刑法”等视频账号的果麦文化,2021年图书收入增幅22.8%。
书籍评论类视频,它像传统的文学评论一样,要求up主对于一部作品有比较独到的看法。但和期刊上的文学评论不同,这类视频对up主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即使是固定机位、简单布景拍摄的视频,都要求up主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拍摄、剪辑等新的媒体技术。再比如,它要求视频所使用的语言更具有“网感”。以标题为例,同样是评论《包法利夫人》的作品,在知网上进行关键词搜索,被引次数较多的文章标题有“影响与偏离——略谈《死水微澜》与《包法利夫人》及其他”“福楼拜的‘游戏’: 《包法利夫人》的叙事分析”。而在B站进行搜索,播放量较高的书籍评论类视频标题有“为什么人知道的越多,反而越不快乐”“在广场舞大妈中间跳思维体操”。书籍评论类视频的标题都表现出强烈的对当下热点问题的关注,也尝试在严肃但略显晦涩的传统批评语言中寻找一种与轻松、通俗的网络语言保持平衡的方向。
在这些细分类型中,书籍相关纪录片,如《但是还有书籍》,则更像传统电视媒介上播放的节目。虽然换到了网络平台上播放,但本质特点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就像纸质书的电子化,虽然油墨印刷的文字变成了屏幕上的字符,它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电视节目中,制作者与观众的关系往往是比较疏离的,内容的传播也是单向度的。而像上文提到的,以个人up主制作为主,“网生网长”的读书类视频,创造了一个制作者与观众平等交流的社区。不像电视节目拥有权威嘉宾与精良声画效果的加持,名不见经传的up主和略显粗糙的剪辑反而抹平了制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观众通过弹幕或评论发表对视频内容或者书籍本身的看法,制作者也可以通过点赞或置顶的方式对观众积极回应。遇到喜欢的视频,观众可以给制作者“一键三连”(点赞、投币、收藏),平台会给予这些数据更好的视频更多的流量,这也反过来激励着制作者不断创造内容更优质的视频。这种关系类似于网络文学中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读者通过留言或订阅等方式与网络文学的作者产生互动,参与到书籍的创作过程中,甚至能直接决定情节的走向。但是与网络文学不同,读书类视频并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文学作品的衍生产品,up主只是视频的作者,不是文学作品的作者,在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中,他们和视频的观众一样,也属于文学作品的读者。所以观众的评论起作用的对象通常也只是视频,而并不是视频中提到的文学作品本身。并且读书类视频中提到的文学作品都已成型,不管up主或者观众对它进行怎样的评价,都不会再对它本身的内容产生影响。这种隔了一层的关系,不但能够避免读者过度参与文学创作过程中所引起的文学作品的庸俗化,同时还能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广泛讨论,唤醒大众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热情。
不同类型的读书视频促进了文学审美的多元化、文学产品的畅销化、文学批评的大众化。读书本身也不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孤独之旅,读者们聚集到一起,共建共享着一个氛围平等、联系紧密的“赛博”社区。这是属于阅读方式的未来,也是属于读者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