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芈月传》到《燕云台》到《天圣令》,我创作了三部历史小说。但其实《天圣令》反而是我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当时叫《凤霸九天》,那时候写了四年,写得战战兢兢,但若干年以后回头看,我是不满意的,因为史料盖过了故事和人物,我自己写得很吃力,读者看得也很吃力。后来第二部《铁血胭脂》也是因为过多的史料压垮了我,导致这部作品写到一半就断更了。之后我就努力加强学习,从历史的源头开始溯源,然后写了《历史的模样》系列第一部《夏商周》。我在搜集春秋战国资料的时候,又产生了小说创作的兴趣,于是开始创作《芈月传》。我认为,历史的写作其实并不是用很多深奥的名词去堆砌,或者罗列器物,而是要让人物每一个呼吸都活在那个时代。
《芈月传》后,我写了《燕云台》,写了开头10万字左右时,我就总觉得不对,因为那时候我还带着创作《芈月传》里的感觉,过于文雅。后来我去了赤峰辽上京遗址,站在大草原上才感觉到天苍苍野茫茫,千年的历史风尘从这里扫过的震撼。我深感不去现场,永远没有办法写得像,我要通过故事把时代感、细节感准确传达给大家。所以我把10万字废弃了,重新开始。我觉得创作既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
《燕云台》后我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的“宋辽夏三部曲”,就对原来的《凤霸九天》不满意了。我还会重新写《铁血胭脂》并去完成它。我想对于历史的触摸,不仅仅只是一时一地思维的限定,而应该站在大历史大视野的格局去重新看待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创作不只是把脑海里的一个故事落地,而是去思考这些人物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前的徘徊、犹豫、矛盾、痛苦和最终的选择,这样才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所有的历史都不是片面的,需要去打通,而这种打通也是对历史创作和研读的一种无穷的乐趣,尤其是从符合时代的写作质感到深度的社会经济层面的挖掘。就在这样的写作中,我逐级提升了对写作的自我要求。以史为鉴,我写的这三个故事都在探讨历史的十字路口前我们该怎么抉择,看一看前人给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蒋胜男 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