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情满天山》是近些年不可多得的刻画援疆干部人才群像的文艺作品。它用全景式、细致的光影镜像呈现了“援疆”这一国家政策实施的实际面貌,让观众从父子两代人的援疆故事中感受到援疆这一充满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该片主创团队对一代代援疆干部人才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进行了深入而丰富的挖掘,在三年拍摄援疆题材系列短片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援疆干部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感人的故事素材。《情满天山》以更具当代性、现实性的艺术定位重现一代代援疆干部人才的奋斗与牺牲,将他们的个人成长、生活境遇、情感与工作生活同社会大背景紧密融合,唱响援疆工作者的奋斗之歌。
《情满天山》力求实景创作,对自然地域环境的多次呈现,不仅让观众对新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并且将自然景观与影片的多重语义表达相结合起来,表现了人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凸显了援疆干部“援疆之路”的不易与艰辛。
影片开始,伴随着旁白“天山!这就是我父亲日思夜想的魂牵梦萦的地方,这就是他日日夜夜给我讲述的那个故事发生的地方”,时间回转到25年前老一代援疆人坐着火车进疆的场景。随着沿途巍峨雄浑的天山带给援疆人的震撼,主角的父亲、援疆干部乔建华抑制不住内心激动之情,高呼:“新疆,我来了!”随着镜头的拉开,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蓝天白云之中的天山。李泽厚在著作《美的历程》中提出“人是审美能力的拥有者”,而影片中自然景观呈现正是给我们一种“悦耳悦目”“悦心悦意”的审美享受,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唯美艺术情境。
影片主角乔小山在援疆工作中不断成长,也慢慢理解了父亲乔建华对新疆的感情。影片最后,他来到父亲曾经工作的地方,寻找父亲的老战友、托布秀尔的主人阿尔斯楞连长,得知父亲与阿尔斯楞在寻找从羊圈跑出的羊群时,一场罕见的沙尘暴卷土而来,狂风裹挟着沙土铺天盖地,阿尔斯楞为了保护父亲不幸失去宝贵的生命。在表现这些场景时,影片通过展示草原时而出现的恶劣自然环境,来凸显老一代援疆人艰苦卓绝的战斗力,歌颂了阿尔斯楞连长英勇的革命品质。
电影《情满天山》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真实的生活场景拉近了剧中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尽管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也演绎出多个精彩的场景。例如,为了补贴家用,家中的顶梁柱肉孜坦木大叔在旅游旺季去旅游区给游客打馕,正逢农作物丰收,乔小山望着40亩地辣椒发愁,然而霍拉山村工作队和援疆干部人才们齐上阵解决了沙代提大婶家的难事,这些典型故事的发掘也使得影片中的人物与情感更为可感、可信。
影片不仅着力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也在竭力发掘出奇的亮点,别出心裁地营造富于戏剧性的场景和氛围。例如,影片一开始就暗含肉孜坦木大叔的“大男子主义”观念与援疆干部为帮助其消除此观念而努力的戏剧线。在这条戏剧线的最后,肉孜坦木大叔在所有人的期待中亲自给沙代提大婶道歉并倒茶。这些场景看似寻常又处处充满戏剧性张力,正是对援疆干部人才群像、众多援疆故事的发掘、打磨与呈现。
《情满天山》围绕援疆工作这一主题,构筑了年轻援疆干部人才乔小山、老一代援疆前辈乔建华、当地农牧民、村干部等完整的人物图谱。他们身上既有现实环境所赋予的形象特质,也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处事逻辑和成长轨迹。许多人物令人印象深刻,如在霍拉山村支教的张老师、热情善良的蒙古族姑娘琪琪格,还有对乔小山关心关照的确杰书记等等,尽管他们不是主要人物,但影像赋予他们生动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对于推动情节发展和烘托援疆干部光芒四射又贴近生活的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老一代援疆前辈对生命、对自然、对工作的热爱。乔建华把羊看得比他的孩子还重要。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还体现在收留了被遗弃的婴孩巴图,并将他抚养长大。物品在影像中也寄托了生命的情感。托布秀尔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它不仅是一件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更寄托了乔建华与阿尔斯楞之间深深的革命战友之情以及对新疆的无限深情。
影片四次出现唐代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名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乔建华的援疆之路相呼应,在影片最后,乔小山教结对亲戚家的孩子哈力克背诵这首诗。这种感情在一次次的诵读中,升华成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力量,凭借这种精神力量,乔小山渐渐明白“援疆要从心开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亲戚”。
《情满天山》从情感出发塑造人物,在父子、战友之间建构起一种亲情叙事模式,对“援疆奉献精神”进行艺术礼赞,具有动人的力量。同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精髓支撑人物行动与精神建构,丰富并拓展了援疆干部群体形象。这些特点,不仅使该片一次又一次地达到戏剧性高潮,且转化为细流涓涓的情感之河,冲击着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疆文艺评论基地、新疆大学文化润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