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梦华录》,将遥远而又深邃的大宋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那里的砖墙草木、茶艺画技、乐籍制度等颇具时代风情,使人能尽情游走于影视剧的画面中,从视听中知晓音律之趣、商铺之盛以及器物之美,充分感受到自由、丰富的宋朝生活。当然,作为一部以北宋为背景的古装电视剧,自然会牵扯出政治博弈、阶层等级、婚俗方式等历史要素,搁在观众和剧集之中,形成文化壁垒,令人难以亲近。因此,依托《梦华录》这一热门IP,与之相关的知识课程应运而生,如《宋你一点小知识》《宋朝万象图》等,通过短小精练的视频勾勒出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引人共赴美妙的宋朝之行。
除却知识的诙谐表达,有的课程还特邀名家坐镇,从专业角度剖析当地风土人情。《赵冬梅讲宋史》便是如此。主讲人赵冬梅是北大历史学系教授,也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她对宋代文化研究深入,对剧情的解读也更为精准。赵冬梅以电视剧《梦华录》为叙述背景,从宋朝机构设置、女性职业分布乃至茶文化等方面出发,详解剧中的人物特色和时代风貌。比如剧中善弹琵琶的宋引章在钱塘已小有名气,生活上更是衣食无忧,但她一心想要摆脱乐籍的身份,甚至不惜同他人私奔,险些万劫不复。之后,她又被沈如琢的甜言蜜语蒙骗,以为能与其长相厮守,彻底脱离贱籍的桎梏。事实上,宋引章的举措虽然冲动,但也符合宋代乐籍女子的普遍心理。赵冬梅以该情节为截面,分析了当时国家森严的良贱等级之分,点出当时乐伎女子共同的理想,即把从良当作目标,藉此提高社会地位,不至于低人一等。另外,她们不约而同地将士大夫作为婚配的首选,意欲用婚姻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这也折射出当时底层女性的困局与心声。再如使相萧钦言位高权重,身份尊贵,家中亦有子嗣环绕,却唯独对前妻之子顾千帆青睐有加。纪录片对这一片段深层解析,围绕科举制度对家族的影响,点明宋朝官场的风云变幻。在这一科普性文化专栏中,知识与剧情对应渗透、相得益彰,流露出鲜活的烟火气和浓郁的文化意蕴。
一直以来,宋代以风雅之姿立于历史长河。文人墨客更是不吝笔墨,书写盛世风景。《赵冬梅讲宋史》引经据典、严谨推论,穿插诸多轶事、趣谈,具有鲜明的思辨性和风趣性。同时运用剧中的全景画面,细致入微地表现宋人的真实状态,如吃饭、喝茶、听曲、读书等,将影像与文字逻辑互通,更具象地接近过去的情状。当谈及《梦华录》中的“茶文化”时,赵冬梅教授引用宋朝赵汝砺《北苑别录》中的记载,娓娓道出采茶、拣茶、蒸茶、压茶、研茶、过黄等步骤,还原了宋朝繁复而又精细的制茶工艺。她还将茶具和斗茶相联结,解读二者背后的隐秘关联,一窥古人饮茶的诗意与别趣;当涉及剧中的音乐演奏时,该片选用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对开封街巷的描绘,揭开了东京繁盛、热闹的市井画面。古人穿梭于酒肆茶坊等地,随处可以听见歌声、乐声,以及女人的笑声,展现着当地欣欣向荣的市场景象。除了寻常巷陌,人们还能在政府举办的宴会中,一睹官伎奏唱的迷人风采。所以,该纪录片与剧集始终保持高度的协同性,实现了知识与剧情的互动,为故事的发展写下生动的注脚。
可以说,人物命运与历史细节是本片的关注点,专家直接介入《梦华录》中发生的真实史实,对原型人物、审判机关等加以叙述和推论,既补充剧情之外的空白,又能答疑解惑,探讨情节中值得商榷的部分。剧中注重女性独立、自主的人格特质,所以勾画了她们齐心从商,开办茶坊、酒楼的情形。她们购置材料、制作茶点、张贴字画,运用文人效应吸引八方来客。事实上,宋朝女性可以从事的职业种类多样,为她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就业环境。纪录片中细数媒婆、稳婆、厨娘等女性专职工作,并以“京都厨娘”为例,讲述了宋时一名行事朴素的中等官员聘用厨娘后发生的种种趣事。京都厨娘受过专业培训,训练有素,厨艺惊人,专为达官显贵烹饪佳肴。然而,当这名官员将其请入家中筹备宴会时,才让人真切感受到都城显贵奢侈的生活作风。仅一道简单的羊头签,厨娘开出的材料单便需要十只羊头之多,令人咋舌。事成之后,主人家还需给予厨娘丰厚的小费,作为雇佣的回报,足见宋朝奢靡的官场生态。可惜,职业范围的拓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即便在开封这样开明的地域,父母对女儿的重视也仅仅因为她能为家庭带来收入,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更不消说大多数女性囿于婚姻中,勤俭持家、相夫教子,依托男性方能实现个体价值。于是,透过影视剧的美好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民生百态,而通过纪录片的科普,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掩映在繁华背后的残酷现实,全面、准确地探知社会全貌。此外,赵冬梅教授也指出剧集存疑之处,如皇城司长官一般由宦官、士人担任。男主角顾千帆属于进士出身,通过换武的方式成为武选官,跻身皇城司。可根据史料而言,顾千帆不属于外戚或国初勋旧子弟,也未出身皇帝的潜邸,因此在家世上并不具备进入皇城司的条件。还有像赵盼儿这般嫁给官员后,依然能从事酒楼经营的古代妇女,在史料中基本极难见到,所以该剧在细节上仍需仔细打磨、雕琢,以期与历史场域相适应。可见,纪录片与影视内容深度融合后,一方面可以深挖观众的个人需求,释放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贯通古今时空,拓宽知识渠道,让历史在艺术的加工下“鲜活”起来,以全新的姿态深入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