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现实关切的美学探索
栏目:探索
作者:祁志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五卷本《钱中文文集》,系统收录了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俄国文学专家钱中文几十年来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文集内容由钱中文自选,系其学术生涯中的代表作。文集各卷将钱中文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力图深入介绍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建树,并对其多年学术成果进行全面总结。文集出版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也为回溯钱中文的学术贡献和理论主张以及其学术的现实关切和理论的现实意义提供契机。

  谈及钱中文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领域的贡献,自然要提“审美意识形态”说和“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是1995年钱中文在《文学艺术价值、精神的重建:新理性精神》一文中提出来的。它是“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观念的逻辑延展。1984年,钱中文在《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方法更新的迫切性》一文中提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1986年,他在《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一文中重申:“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其重要的特性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1987年,他以《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为题发表文章,再次正面切入这个问题。在后来的著述中,这一思想不断得到贯彻和丰富。所谓“审美意识形态”说,并不否认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更强调文艺是一种审美形态。

  “审美性”是一个比“形象性”包容性更大、也更科学的概念,根据钱中文的论述,它主要包含几个方面:首先是情感性。学说以理服人,文学以情动人,钱中文1981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论文学作品中思想与情感的关系》,指出文学不仅可以表现思想,也可以描写情感,认为“艺术就是感情”的命题是“有道理”的,并对中外成功的文学创作中的“感情形态”作了细致分析。他关于“艺术直觉”和“人性共同形态”的研究,与这一思想是紧密相关的,也是文学情感论的变相体现。1985年,他为他主持翻译的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中译本作序,指出“形象”并不构成文学与科学的根本区别,医学解剖图也有形象,但并非艺术,情感是比形象更根本、更准确的文艺特质。他在2000年出版的《新理性精神文学论》自序中再次指出:“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这些都表现了他从情感方面切入审美性的努力。其次是形式性。审美形态必须具有可感性,钱中文很少从感性形象切入文学的审美特性,而更多地从感性形式强调文学的审美性。文学的形式就是语言。1987年与1988年,钱中文发表《文学是语言结构的审美创造》和《论文学形式的发生》,阐述语言形式与文学审美之间的联系。在1989年出版的《文学原理——发展论》中,他对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审美形式规律作了有力探索。最后是主观性。针对传统的心物二分、单向的由物及我的反映论,钱中文指出,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反映”,这种反映以“倾向主观的审美倾斜”为特点,“不存在没有表现的审美反映”,“凡是主观性不强的审美反映,可能是失败的审美反映”,“在审美反映中,主观性的创造力表现为对现实的改造”,产生虚构的艺术真实。其中,“创作个性”是“主观性的最高要求,是创造的极致”。

  1982年至1987年是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说的形成期,在向他求教的过程中,笔者有幸见证了他的思想和理论发展,并对其中多个要点印象深刻。

  关于形象思维问题。深受苏联文艺观影响——文艺的特征是形象,20世纪60年代上叶出版、 80年代初修订发行的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蔡仪主编出版的《文学概论》,都承接了这种文学观。甚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初,“形象思维”仍然是文论界讨论的热点。钱中文指出:“事实上,形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它本身就是有逻辑性的,和形象思维相对的一般是抽象思维或理论思维,这样提似较贴切些,这些思维本身都是有逻辑性的。”“形象思维”不是“逻辑思维”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逻辑规律,正如“抽象思维”或“理论思维”本身具有逻辑规律一样。

  艺术对象与哲学对象的异同问题。新时期初期,黑格尔和别林斯基的美学很受学界推崇。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特征是美,美的特征是形象。艺术和哲学的对象都是“绝对理念”,但艺术用形象的方式加以显示,哲学则用抽象的方式加以阐释。别林斯基受此影响,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来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一个在说明,一个在显示。“诗人用形象来思考”,“诗是寓于形象的思维”。钱中文在对笔者《审美活动中对艺术的双重审美关系》一文的修改意见中并不认同黑格尔与别林斯基的观点,并指出,“这里起码涉两个问题:一是把理念视为艺术对象,二是把艺术对象与哲学对象混同”。

  艺术创作的有目的与无目的、自觉与不自觉合一的问题。钱中文早年在莫斯科大学留学,苏俄文论是他研究的重点。别林斯基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广泛,我曾仔细研读过满涛翻译的三卷本《别林斯基文选》,在通信中请教研究价值的问题。钱中文回信说:“艺术创作的有目的、无目的,自觉与不自觉都是他早期的思想,是德国美学影响的结果。后期他就不这么说了,并作了否定。因此如果要谈别氏的思想,则要历史发展地看。”钱中文表示,艺术创作活动不是自觉的意识活动所能概括,承认艺术创作的“无目的”性与“不自觉”性并加以专门探索,是新时期取得的重要理论进步。

  “化丑为美”以及“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问题。在《审美活动中对艺术的双重审美关系》一文中,我提出:现实中的丑经过艺术的逼真摹仿,产生了“丑中有美”的艺术形象。这里的“丑”指忠实反映、留存在艺术形象中的现实题材的审美属性,这里的“美”指逼真的艺术摹仿在艺术形象中凝聚的审美属性。所以“化丑为美”或“丑中有美”就是一个复合着对艺术作品中现实题材的审美关系与对艺术摹仿的审美关系双重审美判断。所谓“艺术美”,应指“艺术摹仿”或“艺术表现”本身的美,所谓“现实丑”,应指保留在艺术题材中的审美属性。我们不应当把逼真的艺术摹仿产生的“艺术美”与摹仿对象、体裁本身的“现实美”混为一谈。钱中文指出:“你提出了‘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这是对的。但‘现实美’是种自然状态的东西,一旦进入作品,就成了‘艺术美’了。如果要对‘美’进行分解,那恐怕只能说‘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基础,或基本因素之一,艺术中含有现实美的因素,但很难再把它说成是‘现实美’了。”那么,如何把现实题材的丑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呢?钱中文说:“典型化在这里仍不失为一个规范。”“不是任何丑的东西都能进入艺术,而进入艺术的、可以把丑的东西化为艺术美的,其选择性更大,更需要典型化。”

  关于“生活真实”的辩证区分。“任何事物都是生活真实。有的生活真实不过是一种偶然出现的现象、一种事实,有的生活真实意义比较丰富、重大。而且即使是偶然现象,也会曲折、隐晦地表现出它的某些本质方面。”“这样来区别生活真实,恐怕还应说得辩证些。”艺术描写、反映“生活真实”,不应拘泥于“偶然出现的现象”这种“事实”,而应该抓住“曲折、隐晦地表现出它的某些本质方面”的本质真实、逻辑真实。这是创造“艺术真实”的基础,也是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根本途径。

  而对于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这实际上涉及生活的本质真实问题。生活的本质真实是在局部中反映整体,同时,整体又寄寓在局部之中。钱中文认为,局部和整体的问题十分复杂,“作者理解的局部也是生活的整体,而且他只能去写局部中的整体,他不可能去写整个社会的整个整体。”这也是个别与一般对立统一的观点在理解生活的现象事实与本质真实对立统一关系中的运用。

  概言之,承前启后之际,钱中文这个时期在探寻文学原理、思考“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本体论时,主要致力于研究的文学史现象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出版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原理——发展论》等著作正是相关的标志性理论收获。而今,面对五卷本厚重文集,这些点滴观点如其学术思想脉动中泛起的智慧浪花,引人饮水探源,找寻相关学术思考和学理探究的路径与参照。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些美学研究与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钱中文为学之路上对现实的深沉关切。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