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这是一个响亮的词语,虽然这个词语的流行只是近二十来年的事情,但它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虽然这个词语最初出自哪里至今好像还没有定论,但我觉得它之所以能够广泛流行起来,完全是因为它首先在民间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切合了人们文艺欣赏的愿望。红色经典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人们约定俗成地以它泛指那些在革命理论指导下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并具有广泛影响的文艺作品。这些红色经典曾经在各个年代起到了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积极作用,如今,人们翻检出一部部红色经典,或重新出版,或重新排练,或翻新改编,再一次感受红色经典的魅力。红色经典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经典,就在于它是红色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红色,它是我们党旗和国旗的红色染红的,它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也是人民燃烧的激情映红的。当我们身处新时代,欣赏和解读这些在革命岁月中积累的红色经典时,也许会产生一种时间上的距离感。最近,我读到了由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编撰的《品味红色经典》,觉得这本书出得真是正逢其时,它仿佛打开了时间的闸门,让人们登上审美的快艇,消除了距离感,直抵红色经典的初心。
这本书是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精心编辑的“品味红色经典”专栏所收获的成果。红色经典以革命历史作为书写对象,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历史的必然性与合逻辑性,是对在中国神州大地上所经历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真实描摹。正如该专栏的编辑所说:“红色经典,是中国共产党人诗意的精神栖居地,承载着亿万万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共识。”因此他们在这个专栏里“品的是永不褪色的初心信仰”。这也是他们给专栏定下的目标,这个目标很宏大,给人的感觉是需要连续的长篇大论才能达到这一目标,但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的编辑们采取了举重若轻的方式,开小口子,取特别角度,既请专家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同时还派出记者采访经典的创作者和历史的见证人,从而使“品味红色经典”的专栏像一帧多棱镜,从多个侧面都能直接看到事物的核心。如在回望革命歌曲《十送红军》时,他们除了请评论家撰文解读这首歌“为何总让人热泪盈眶”之外,还专门采访了将这支歌曲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的作家李修文,李修文谈到了他在改编中是如何理解《十送红军》的内在精神的。他听这支歌时,眼前就展现出众多普通百姓送别红军的场景,他意识到,这支歌将革命战士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又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看到了许多无名烈士的墓,从这些无名战士身上感受到坚定的信仰。这样他就确立了书写无名战士的创作主基调,他要代替无名战士给家乡父老写一封长信,讲述他们“是在何时何地又因为什么样的理想选择了牺牲” 。李修文认真写了这封回信,让他所改编的电视剧与经典歌曲《十送红军》亲密地拥抱在一起。又如在回望歌剧《白毛女》时,专栏编辑将目光锁定在扮演喜儿的两代艺术家身上。被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的郭兰英,第一次演喜儿是在1948年,演到最后一幕时,她都哭得唱不下去了,因为她感觉这就是自己亲历的生活。她说:“《白毛女》改变了我的人生,带我走上革命道路,彻底改变了我对艺术的理解。”雷佳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年歌唱家,她撰文讲述了在改革开放时期如何才能演好歌剧《白毛女》。她和复排《白毛女》的剧组一起去农村采风,乡下的生活实感和老乡们的朴实都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她说:“生活和人民帮助我理解喜儿。 ”她尤其记得当时已85岁高龄的郭兰英老师亲自示范,她由此深刻认识到,要演好喜儿,“不只是演唱与表演上的传承,更是精神上的传承。只有带着敬畏之心,才可能演好喜儿,接过这一棒”。
孔子在欣赏音乐《韶》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尽美矣,又尽善也。”这里体现出孔子对艺术的看法,他认为好的文艺作品不仅需要美,还需要善。孔子的赞语里还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在好的文艺作品中,美与善总是相辅相成的,美由善出,善依美彰。这也是我们理解红色经典的关键。红色经典之红色,既关乎善,也关乎美,善是指红色所象征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高度,美是红色所引发的审美快感。红色作为一种审美性,它如火焰一般的热烈,如阳光一般的温暖,如崇山一般的庄重。红色经典从来不是唯美的作品,“尽善尽美”是所有红色经典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真正品味到红色经典的魅力。《品味红色经典》这本书就是从这一角度引导我们去欣赏红色经典的。如《闪闪的红星》从小说到电影,再到上世纪90年代改编为舞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在不同的艺术门类里,其艺术魅力都经久不衰。在回望这部红色经典时,他们选取了音乐的角度,电影中的三首歌曲《红星歌》 《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传唱度都很高,为电影谱曲的作曲家傅庚辰认为,这些歌曲的流行流传“得益于昂扬向上的精神内涵和富有民族性的音乐语言”。他回顾自己在接到作曲任务后,就把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放在首位,定下了“革命的激情与抒情的统一”的创作思路。电影最初没有安排《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但傅庚辰在反复阅读剧本后,“竹排流水”这一场景使他获得了灵感,他觉得在这诗情画意的场景中应该加一段男声独唱,“展示主人公潘冬子搏击风雨的斗争精神和革命理想”,于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优美旋律便流淌而出。他感慨道,优美的旋律“与生命体验相关,更与理想信念相连。‘红色’,作为一种信仰的力量,形成了我音乐创作的底色”。在回味《红岩》的一组文章里,还有一篇是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的采访,张桂梅说,江姐是她一生的榜样。她以江姐为榜样,将坚定信仰落实到去云南支边上,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办女子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她学习江姐革命精神的同时也在接受红色之美的熏陶,她喜爱江姐的“蓝布旗袍、红色毛衣、洁白围巾”,最爱唱的歌是《红梅赞》。她读中学时,学校排练歌剧《江姐》,选她演江姐,这是她至今仍感到很高兴的事情,她把江姐的唱段和台词倒背如流,她说:“江姐的形象,又美又忠诚纯粹,我很佩服。”在张桂梅的一生中,《红岩》和江姐始终陪伴在她的身边,红色经典对她的影响既来自红色之善,也来自红色之美。
《品味红色经典》选取了30多件红色经典作品,既有文学经典,也有电影、音乐、美术等各类艺术经典(其中美术是将相同题材的几部作品归为一组来介绍的),参与品味的作者既有经典作品的创作者本人及其亲人,也有专家学者,还有革命历史中的亲历者,他们带着各自的亲身体验,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红色经典进行了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从这本书中分享他们的体验,而且还能举一反三,更深入地理解“红色”之意义,欣赏“红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