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工艺美术的创作和研究关系到人民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其悠久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也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这次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工艺美术创作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工艺美术创作者和研究者如何展示工艺美术的新气象,再次铸就中华优秀传统工艺文化的新辉煌指明了实践道路。
◎吹响时代号角,熔铸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工艺美术国家形象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不仅孕育了优秀的造物文化传统,而且让工艺美术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独特的文化标识。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工艺美术的创作和生产曾一度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工艺美术在提高人民物质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当下,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时代,工艺美术的创作和研究更要站在文化和历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自己的使命。若没有一个健全而崇高、丰富而精彩的工艺美术“国家形象”,就不能体现我们中华传统造物文化和审美的感染力,进而也就缺少当代工艺美术审美体系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以及工艺美术领域设计师和艺术家形象的亲和力,由此更谈不上在世界层面的行业规范、国际尺度和全球文化艺术领域存在机制的影响力。因此,塑造传统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国家形象”,树立与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相应的工艺美术新的价值体系,才有可能打造出熔铸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艺美术形态。
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就文化意义而言,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经典样态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文化原型、活态样本和价值体现。当代工艺美术的创作和研究应回望传统,在中华民族伟大的造物实践中汲取营养,扎实开展学理研究,开掘传统工艺的造物思想、人文精神和技术理性,将传统工艺美学及其伦理道德观念同现代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相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工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应努力解决传统工艺在教育传承、文化创新以及全球化、市场化挑战中面临的所有问题,让中华民族的造物哲学和传统工艺美学精神奠基的中国工艺美术在当代国际化的审美潮流中独领风骚,让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在世界文化中展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造物史诗”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的工艺美术创作和研究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艺术批评的机制和标准上,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的评判标准。
近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在研究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都是从人民中间发现中华民族的造物之美,展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所思、所想以及喜怒哀乐等情感。如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正在编纂的《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以及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等大型工艺美术类展览活动等,这些成果及其所展示的民间彩印花布、手工织毯、年画、剪纸、泥塑、陶瓷、皮影等无数工艺美术种类,无不体现了艺术家“要虚心向人民学习”的文艺创作理念。新时代的工艺美术创作和研究更要洞悉民族和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及美学精神,将书桌搬到田野上,“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从而不断强化工艺美术“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宗旨,将个人的工艺美术创作和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同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结合,进而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造物史诗”。
◎坚持守正创新,开启工艺美术创作研究的新征程
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且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不断“创新”,“守正”才能固本强基。因此,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创作是延续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的重要依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中国手工造物的传统历来讲究所谓的“器以载道”,无论是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还是汉唐以来的漆器、金银器以及陶瓷器等各种工艺品门类,在创作观念、材料使用和生产制作的过程中都恪守着“仁而有序”“重义轻利”“师法自然”等正向价值观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真”与“善”、“仁”与“义”、“用”与“美”的价值追求。因此,新时代的工艺美术创作和生产要继承传统工艺美术精神文脉中充满正能量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观。尤其要自觉戒除盲目的商业追求和浮躁、虚夸的工艺美术创作态度,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且脱离人民生活本质的工艺美术创作和研究。杜绝当前工艺美术行业中为追求社会名利和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而出现的代工行为,以及机械、单一的模式化和标准化生产,从而避免对工艺美术精神内涵及传承脉络的弱化和阻断。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当前,随着创意时尚和文旅产业的繁荣,工艺美术定制、非遗手工艺体验成为大众文化生活和消费的重要趋势。以智能化技术为引领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引发了工艺美术在审美观念方面的颠覆性变革。工艺美术应不断拓展思路才能与人民艺术化的生活相融合,体现新时代的生活美学精神。然而,创新不是“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只有将传统造物文化中“真”“善”“美”的正确价值观融入创新中,工艺美术作品才能彰显其灵魂。因此,“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挖掘和研究传统工艺文化中的精华,与信息时代虚拟仿真、元宇宙等艺术科技相融合,创作一批展现国家、民族形象的新时代工艺美术精品是当前工艺美术创作者的一项历史使命。2014年与2019年,连续两届全国美展展出了来自全国的工艺美术精品佳作。这些作品在形式上注重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功能上注重环境、消费与生活的关系,创作观念上则更加注重作品的审美体验和跨界融合。它标志着工艺美术在今天不仅是国家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创造和艺术创新的时代表征。
◎坚守文化底色,讲好工艺美术的“中国故事”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工艺美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手工文明绵延传承的文化见证。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民族工艺美术遗产,对于延续民族历史文脉、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国际交流、树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造物思想。天时、地气即尊重自然,材美、工巧,则是识别天趣、材料物性。巧用自然,因材施艺、因势利导,化腐朽为神奇的特色工艺美术创作观念蕴含了天人合一、巧法造化、各随其宜的传统造物智慧。从天工开物、匠心独运工艺美学思想到现代生活之美的再发现,工艺美术始终满足和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五千年工艺美术文明蕴藏的丰富物质文化资源和艺术气息成为东方大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蓬勃动力。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新时代的工艺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不仅要恪守“格物致知”的优良传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要引领健康的审美风尚,摒弃片面追求工艺品“把玩”的庸俗化审美趣味,推动工艺美育融入民众生活,引导民众发现和感悟工艺之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到处洋溢着与数字技术交相辉映的中国文化意象,如雪花图案、冰墩墩吉祥物形象等透射出来的手绘、剪纸、泥塑以及中式门窗等传统工艺美术符号和审美意象,无不展现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以及审美追求。新时代工艺美术工作者应深入挖掘传统、强化理论建构、倡导实践创新,让新时代的工艺美术在世界文化范围内弘扬“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反映“中国工匠精神”、形塑“中国工艺美学价值”,讲好新时代的中国工艺美术故事,展现东方工艺美术的大国形象。
◎追求德艺双馨,彰显工艺美术家的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工艺美术的创作和生产始终离不开市场的因素。但工艺美术作品要打动人心,创作者也要先塑造自我。崇德尚艺不仅包含工艺美术家应坚守的道德初心,也是其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新时代的工艺美术研究和创作应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避免工艺美术的创作和研究“沾满了铜臭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消费观,增强道德与审美的判断力和文化自信,实现真善美的精神与物质生活。
(作者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中国民协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