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
栏目: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笔谈
作者:冯双白  来源:中国艺术报

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

  ——从毛泽东同志《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贯穿的一条红线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重温《讲话》丰富的思想内涵,回顾80年来中国文艺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明确今后工作方向,坚定艺术道路,十分必要。80年来,尽管我们的文艺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各艺术门类的样态到艺术整体发展形态,再到整个外部环境业态,都已经今非昔比,但《讲话》精神依然深深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更是与《讲话》精神高度契合、思想贯通,并在新时代背景下作出了全新的论断和划时代的拓展。

  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从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其中贯穿了一条鲜明的红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里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

  高扬人民性的文艺是中国百年奋斗的历史必然

  什么是高扬人民性的文艺?这一命题首先要从百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目标中得到回答。192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讲演。这篇讲话经修改、补充,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在文中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所谓新民主主义之民族的文化,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所谓科学的文化,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所谓大众的文化,就是指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在这篇讲话里,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他之后的《论联合政府》 《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一起,系统地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纪元。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由此,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大众文化的论述,从本质上规定了人民文艺的道路、方向和前途。正是在此基础上,在《讲话》里,毛泽东同志提出要高度重视中国人民解放斗争里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提出文化的军队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而要完成民族解放的伟大任务,就必须回答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和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提纲挈领地阐明了中国革命文艺最重大的关切。上述思想,深刻影响了80年来的文艺发展道路,决定了中国文艺的根本方向。

  《讲话》发表之后,新型歌剧《白毛女》,小说《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等广受老百姓喜爱的文艺作品纷纷问世。1943年春节前后,延安新秧歌运动风起云涌,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平剧《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等优秀作品一经上演,就轰动了解放区,迅猛蔓延发展到各解放区,甚至深深影响了重庆等国统区里的进步文艺力量。在回顾历史时,我们注意到,1943年4月25日,胡乔木同志在《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的社论,鲜明指出文艺工作者认识到“文艺工作的正确道路是要为群众服务”,“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成为众所归趋的道路”。这里的“众所归趋”说得多么好啊,其中内含着深刻的历史必然趋势!我们还注意到,1949年7月,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部分讲文艺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话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这个政治报告,从结构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革命文艺与中国民族解放之间极其深刻的历史联系,从标题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文艺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大政方针。我们当然也注意到,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0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里,明确地把文艺工作与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特别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艺工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联系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文艺工作者高度重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问题,提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是他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的“金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们的文艺和这个新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希望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讴歌新时代,勇于回答时代的课题,而且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剧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正是在上述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从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贯穿的一条鲜明的红线——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80年的历史证明,这是一条人才辈出、成果丰硕、风光无限的道路,这是一条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光明大道。

  高扬人民性的文艺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规定

  什么是人民的文艺?这一命题还要求我们搞清楚,在当今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在我们现在政治生活语境里,“人民”的含义。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范玉刚2017年在《文学评论》发表的一篇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的人民性的文章中表示,“在我们党的话语体系中,‘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它往往被视为有价值意味的集合概念,主要指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体”。这里所说的“有价值意味的集合概念”是一个非常有启发的观点。从国家体制上说,中国的国家性质,即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所以,我们讨论艺术问题,讨论舞蹈问题,讨论为人民而舞的问题,不妨追根溯源,来讨论为什么我们会说要为人民而舞,其实这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也就是我们的国体来决定的,这些论断和西方国家有着非常鲜明的区别。

  国体框架里的“人民”,不同于法律体系里的国家的“公民”,当然我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但是在我们的政治话语体系里,“人民”不等同于法律体系里的国家的“公民”。公民比人民的范围要大,公民包括了全体社会成员,而人民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那些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换句话说,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从人民是政治概念这样一个话语体系的根本属性上来论述的。我们论述任何事情,表达任何事情,都不要忘了这一点。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早以前就有关于江山社稷与民之间关系的智慧总结。儒家先贤强调,“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从中华文化中人本思想的提出,发展至今,其已成为一种社会主流价值。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对人民的相关论述,事实上和中华文化中人本思想的提出,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是一种中国社会主流价值的取向。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肆虐以来,各国对抗策略不同,结果也大不相同。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的“动态清零”总方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特征,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观念,彰显了中国以人民为本位的深刻历史文化思想传统和高瞻远瞩的当代治国方略。“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民为贵”的深刻思想之上,这是得到全体中国人民从历史共同体认上,从文化历史遗传基因上,从精神最深处高度认同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今天所有关于“人民文艺”的论题,提供了最重要的思想原则,需要我们深入反思、牢牢记住,并落实在艺术实践中。

  高扬人民性的文艺是放射出真善美统一光芒的人类灵魂火炬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当代文艺中的人民性,必须集中体现在文艺与人民的深刻关系上。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我们现在经常说要深入生活,其实深入生活最重要的就是接近人民、贴近人民,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深刻体会人民波澜壮阔的生活历史。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

  人民的文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的火热生活当做审美的对象。因此,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形象、提炼形象的本领,特别是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形象,创作出更多传世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与上述思想并行不悖的,是文艺的烛照作用。2014年10月15日,我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他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人民的文艺,是尊崇真善美的文艺,是长征路上的精神火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追求卓越;经典,追求永恒。所谓永恒,是艺术精神烛照作用的最好体现。以舞蹈为例,吴晓邦的《饥火》、戴爱莲的《荷花舞》、贾作光的《鄂尔多斯舞》,近些年来出现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骑兵》《天路》《朱自清》等舞剧作品,《雀之灵》《奔腾》《残春》《新婚别》《翻身农奴把歌唱》《老雁》《独树》等很多小型作品,无不以独特的艺术形象而闻名于世,这些都证明着:人民的文艺是遵从真善美的文艺,文艺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引领作用,不能成为“随风倒”的创作,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能变成了庸俗口味的追随者,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真善美的塑造者。中国文艺发展历史中,有着深厚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立文之道,惟字与义”,让文艺保持向上向善的力量,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在人民文艺大道上,文艺工作者,必须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努力创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文艺要有个性,艺术家要有自己鲜明的追求,而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波逐流。

  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应该把真善美的统一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当前,应该注意的一种倾向是,倡导主旋律创作时,有些创作者用公式化的结构代替艺术的创造,用概念化的语言代替作品的艺术性表达,用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东西代替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如此,丢掉了艺术真善美之统一,也就失去了文艺工作者作为“灵魂工程师”的资格。我们应坚持始终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高举精神的火炬,弘扬崇高的理想,滋养人民的道德情操,这一切都是高扬人民性的文艺最重要的本质要求。

(作者系中国舞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