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粮食问题文学报告
——何弘、尚伟民长篇报告文学《粮食,粮食》读后
栏目:观察
作者:杨晓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文学,人们其实并不陌生,之前先后有作家陈启文的《共和国粮食报告》、任林举的《粮道》等作品。可见,拥有十四亿人口的中国的吃饭问题一直是作家们关注的热点,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带着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为中国的粮食问题把脉并且鼓与呼。

  文学创作最忌重复别人或重复自己。别人写过的题材,作家们一般是不会再去触碰的,可何弘和尚伟民两位作家,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硬是要在别人蹚过的水道中再摸索一遍,期望再捞出一点珍珠或哪怕一片蚌壳,这无疑是需要勇气的。读了他们合作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粮食,粮食》,我内心对他们的担忧渐渐释然了,因为这部作品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亮点。

  居安思危,是这部作品的第一个特点。

  与之前的同类题材报告文学相比,从写作时间和写作背景上看,中国的粮食问题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如果说之前的同类作品的写作背景都是因了中国粮食出现的众多问题与危机,有着更强烈的忧患意识,那么《粮食,粮食》则是在中国基本上确保了十四亿人口粮食自给的基础上,从时间经纬的坐标,以开阔的视野和当代眼光,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回顾并梳理中国粮食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对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国农业大省河南为代表的中国粮食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作新的揭示与呈现,对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新气象新成就予以热情的讴歌与赞美。的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口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现如今,中国不仅粮食市场供给充分,肉蛋菜果鱼等产销量也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粗粮细粮一应俱全,蔬菜副食品种繁多。我们真正实现了“米袋子”充实、 “菜篮子”丰富、“果盘子”多彩。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这样的成就,无疑是值得赞赏,也值得作家书写的。

  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成绩的颂扬与讴歌,而是以更具前瞻性的视野,立足现在、放眼全球、居安思危,以河南省为例梳理并思考中国粮食自给的经验和业已形成的长效机制,并进一步阐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目前,世界人口已突破75亿,且在不断增加,可用耕地却有减无增,粮食危机始终是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也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对于一个超14亿人口的大国,吃饭就是天,只有保证人民吃饱吃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落地。作者进而指出,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责任意识,是《粮食,粮食》这部作品的第二个突出特点。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的农业虽然是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的根基,但在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提升GDP方面,远不能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日而语。粮食生产是一个低产值、低附加值的产业。河南一年生产1000多亿斤粮食,产值不过1000亿元。但如果我们不自己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就会把命运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承担这份责任意味着付出和奉献。中国不能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这份责任总要有人担当!可贵的是,2010年春,河南主动向国家做出了10年之后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的承诺,每年调出粮食及其制品600亿斤。如今,这份承诺早已兑现,河南人仍义无反顾地承担着这份责任。只用了30年,河南省通过实施“粮丰工程”项目,由一个曾经温饱不足的省份实现向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加工转化大省的华丽嬗变。如今的河南,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还是当之无愧的“国人厨房”、品优味美的“世界餐桌”,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供应着大量的优质食品,在海内外收获了无数的赞誉。人均、亩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平均数1/5的河南,竟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粮食生产奇迹:自2000年至2009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连续6年创新高,连续4年超千亿斤。2015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13.42亿斤,实现连续12年增产。不仅如此,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产品更新,河南已逐渐从“天下粮仓”蝶变为“国人厨房”。如今,河南是全国最大的肉类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拥有众多知名品牌。我们不禁要为河南“全国一盘棋”、不纯粹追求GDP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点赞。是河南和河南人的胸怀,为全国粮食的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科普意识,是《粮食,粮食》的第三个突出特点,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

  粮食,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可扪心自问,我们每个人对粮食的相关知识又知道多少?即便是时常挂在我们嘴边的“五谷杂粮”,你知道具体都指哪些吗?可喜的是,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向我们及时传播了大量关于粮食的百科知识。读了这部作品,我们知道所谓“五谷”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稻、黍、稷、麦、菽;而“杂粮”是指去除了稻谷、小麦、玉米以外的其他谷物(有大麦、荞麦、燕麦、谷子、黍子、高粱等),以及去除了大豆以外的其他豆类(菜豆、绿豆、小豆、蚕豆、豌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此外还包括红薯、马铃薯等。我们还知道科技正在改变着我国传统的农耕方式,智能化机械化逐渐成为我国农耕现场的主力军。如此等等,都让读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总之,《粮食,粮食》是一部采访深入、视野开阔、信息量巨大、扎实厚重的粮食问题报告文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