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与年轻观众“相互观照”
徐闪闪
(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宣传总监)
电视剧《山海情》面向年轻观众群体进行了一系列新媒体传播。在创作阶段,主创们塑造了得福、得宝等可爱的青年形象,镜头语言重视年轻人易于代入的成长场景,作为扶贫题材作品,没有说教性,具有亲和力。在宣发过程中,与年轻观众平等对话,收获很多积极反馈,形成良好互动。跟随年轻人的媒介使用习惯,追随他们的线上轨迹,将内容渗透到其熟悉的新媒体渠道中。如在哔哩哔哩上有20个播放量破百万的自制视频。以符合新媒体调性和青年观众话语体系的方式分析设计全剧的传播点,让观众形成沉浸式观剧。在多元化的媒介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主旋律作品富有好奇心,对优质内容有强烈需求。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发掘,守正出新。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策略
王韵
(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想结合《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来谈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策略。新媒体时代信息多元复杂、真假难辨,对尚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中小学生的成长带来严峻挑战。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是指他们能够认识网络、评判网络、运用传媒的态度和能力,包括可以面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理解,并且质疑评估,参与制造、创造和思辨的能力。基于当前中小学媒介使用现状,需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个方面努力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媒介素养。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它是以儿童为主体的创作,充分尊重了儿童意见。尊重青少年的选择和喜好,可能是我们做媒介素养教育非常重要的出发点。
与生活连结:青少年对主旋律作品接受的新方式
霍艳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青年学者)
近年来一系列主旋律影视剧的热播,点燃了青少年自发的观看热情。他们对主旋律的接受方式也正发生变化,除了在网站打分、参与讨论外,还剪辑片段、绘制人物漫画、开发文创产品、梳理历史知识等。
这些主动创新接受的“参与性文化”对于主旋律文艺的“出圈”产生推动作用,也重塑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感,使其更加珍惜当下生活,纠偏了在网络上时有冒头的“丧”“躺平”等消极态度。
我自己也积极实践面向青少年的传播,从文字评论入手,转化为视频评论、学术论文、政策建议,以获取最大的传播效果,从而让学术研究向大众普及,传播更为多元、有效。
夯实内容基点,找准结合点,掌握传播特点
胡建礼
(中国评协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影视风向标”主编)
主旋律影视作品要想做好面向青少年的新媒体传播,需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作品内容品质是基础。主旋律影视作品无论想通过什么渠道做好传播,必须在内容上吸引观众,在人物和情感上打动观众,否则再好的传播渠道和方式都徒劳无功。
其次,找准主旋律影视作品与青少年兴趣爱好、情感共鸣的结合点是要素。主旋律影视作品要跳出宏大叙事的套路,用鲜活生动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接地气的新时代表达与当代年轻人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从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第三,掌握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是窍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长视频等不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不同,需要主旋律影视作品设计不同的传播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
主旋律影视的新媒体传播:传什么与如何传
尹鸿
(中国评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
此次研讨会充分肯定了新媒体传播为主旋律影视所创造的新的渠道,也提出了其带来的重要影响。我认为,真挚、真情、真意这六个字是前提,新媒体传播要反映真实现实,更要尊重艺术的真实呈现。汇总各位专家研讨的成果,我认为,新媒体主要呈现出六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一是“感”,如边看视频边将第一感受发到弹幕上找共鸣;二是“评”,有感而评,如短评、中评、长评和视频评论;三是“引”,引用关键台词、场景等;四是“推”,推出话题,影响传播方向、传播方式;五是“续”,如大量的二次创作与“续写”“续集”;六是“用”,指衍生玩具与周边产品。新媒体传播虽有颇多作用和效果,但还存在引导性和开放性、求同和存异、极端性和包容性这三个问题,有待在未来发展当中共同努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