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到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席勒等对审美教育的大力推崇,再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要推进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把美育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而音乐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审美教育。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弹弦乐器之一,古筝艺术因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艺术价值,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艺术审美教育方面,古筝艺术具有毋庸置疑的价值。在古筝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古筝演奏水平,还能有效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全面人格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古筝教学包括古筝艺术理论教学、古筝演奏技巧教学和古筝实践教学,如何把审美教育有效融入古筝教学仍然有待进一步研讨,需要立足审美教育的本质与古筝教学的特点进行全面思考和规划。
古筝艺术理论教学需加强文化背景知识融入
古筝教学应通过对古筝艺术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融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古筝艺术不仅体现了一种音乐之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仪之美、古代文化之美、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古筝教学应当全面展现蕴含在古筝艺术中的多元美感。古筝艺术理论教学作为基础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切地理解古筝艺术中的文化之美、意境之美,从而提升学习古筝艺术的积极性和专注度。
古筝艺术理论教学应当对筝曲相关的历史渊源、创作时代、代表人物、创作情感等文化背景进行全面介绍,这是教师进行古筝教学的基础工作。其一,对创作环境的全面介绍。同古诗词教学一样,古筝教学伊始需要对筝曲的创作时代和作者生活环境进行全面介绍,包括作品诞生年代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局势、人民生活状况、古筝艺术发展状态等方面。通过对筝曲创作环境的介绍,能使学生与筝曲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对筝曲情感的把握和演奏技巧的理解。其二,对创作情感的深度剖析。古筝艺术是有温度的音乐艺术,在曲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这也是古筝艺术所蕴涵的深层艺术美感,能够让观众在古筝赏析中达到审美的升华,获得超越现实的审美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筝曲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创作者的人生经历,深度剖析创作者所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感诉求。其三,对筝曲特点的具体分析。我国古筝艺术有近三千年历史,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由于风土人情的差异使得筝曲特点千姿百态,因此,对筝曲特点的分析要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筝曲《寒鸦戏水》教学中,教师要对潮州地区古筝曲的显著特点以及潮州的地域文化进行全面介绍,从而使学生明确潮州筝曲所具有的柔美、细腻的特点,并了解与此类似的《粉蝶恋花》等充满自然美感的筝曲作品;再比如在筝曲《高山流水》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述此曲背后俞伯牙和钟子期以琴会友、惺惺相惜的感人故事,以此提高学生对古筝人文价值的理解;还有对筝曲《鸿雁捎书》背后“昭君出塞”历史文化典故的介绍分析等。
古筝演奏教学需加强仪态意境审美教育
古筝教学应通过在古筝演奏技巧示范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一方面,在技巧演奏示范中培养学生古筝仪态美。古筝乐曲音色细腻纯净、音域宽广、节奏张弛有度,其弹奏时的力度轻重缓急皆有讲究,教师在教学演示中要精准把握筝曲演奏特点并将其完美展现。在演奏技巧上,教师要结合审美教育将勾、挑、托、抹、劈、按、滑、吟、揉等技巧教授给学生。手腕的松弛度和灵活度、体态姿势的呈现、面部表情的管理、手指间的配合和手型姿势的拿捏,都极大地影响着古筝演奏中的弹弦效果和情感表达。同时专业优美的体态姿容也是古筝演奏艺术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演奏过程中对技巧姿势和仪态的正确示范,能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全面领悟古筝艺术的优雅美感,同时提升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在演奏教学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感受古筝意境美。古筝艺术不仅能在听觉和视觉上给予人一种超脱世俗的美感享受,还能使人在欣赏筝曲的过程中跨越时空,在美好的意境中得到美的洗礼。比如《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对月下美景的渲染;《高山流水》《潇湘水云》对山水之声的表达;《粉蝶恋花》 《黄鹂词》对自然之美的展现;《渔歌》《渔舟唱晚》对夕阳西下黄昏美景的描述等。
古筝演奏示范教学不仅是对古筝演奏技巧的教学,也是对古筝艺术仪态美和意境美的阐释,是学生在古筝学习中提高自身美学感悟能力和美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演示过程中要时刻谨记审美教育的融入,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美学体验。
古筝教学实践需坚持训练与鉴赏相结合
古筝教学应通过在古筝教学实践中坚持古筝艺术训练和鉴赏相结合,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技能教育。古筝艺术教学需要走出课堂、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审美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归根到底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深刻感受和正确鉴赏古筝艺术之美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在古筝教学实践中需要牢牢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坚持并加强日常实践教学。学生对古筝艺术美学价值的领悟和自身美学修养的提升最终还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和巩固,因此要加强学生日常古筝训练。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训练所需要的场所和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古筝艺术演奏比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演奏练习中表达自身对古筝艺术的诠释和理解,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古筝艺术美感的审美领悟,加深对古筝艺术的学习研究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鉴赏实践教学。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演奏诠释加以辅助。学校要定期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现场演奏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民间感受不同地域文化对古筝艺术美感的诠释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鉴赏学习中不断深化和完善自身对古筝艺术的理解。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和充分的鉴赏学习,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根据自身对古筝艺术的感悟创作新作品,表达自己的艺术觉悟和情感追求。
综上,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融入,就是在古筝教学中通过对古筝文化、古筝演奏技巧、古筝表演文化的全面介绍和讲授,对古筝曲调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的完美诠释,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实现通过古筝教学提高审美素养、以审美教育促进古筝教学的目标。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