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启动以来,打捞抢救了很多中华民间文化的瑰宝。在对辽宁地区传统说唱的收集和卷本编纂过程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辽宁卷》主编崔凯挖掘了许多近乎失传的名篇,让它们重见天日,东北大鼓书《薛丁山与樊梨花》(以下简称《樊梨花》)即是其中重要的篇章。
《樊梨花》说唱出版史
长篇东北大鼓书《樊梨花》由东北大鼓名艺人陈仲山(1886—1967)编创,传子陈青远(1923—1988),在陈青远几十年的说书实践中不断打磨,使这部书情节紧凑,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其主要情节是:唐代贞观年间,突厥犯境,唐王派薛礼挂帅征西,在寒江关受阻。时逢薛礼失散多年的爱子薛丁山归来,和守关女将樊梨花结为夫妻,使唐军连破四关。薛丁山因故多次赶走樊梨花,薛礼阵亡后,薛丁山三请樊梨花,杀死杨凡,夫妻和好,得胜还朝。
20世纪80年代,很多传统大鼓书都改成评书出版,陈青远的这部书经耿瑛、裴福存整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东北大鼓书《樊梨花》共100回,约60万字,评书版只有42回,不到20万字。陈青远先生因唱词全部拿掉,实为不舍。耿瑛在《东北说书艺术》一文中写道:“陈本《樊梨花》中的唱篇不同凡响。一般长篇大书中的唱篇,多用‘工生’辙,水词较多。而陈本的唱篇几乎十三道大辙及儿化韵的两道小辙都用全了,并且常使窄辙,多有俏句,富有文采,土香土色。结尾处还常用‘包袱儿’,妙趣横生。可惜后来整理出书时改为评书,删去了唱词,大为减色。”
此次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中将此书原貌整理出版,是对陈家这部凝结了几代人的艺术创作心血的抢救,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陈青远先生的录音和手稿
和其他民间说唱搜集整理工作遇到的困难一样,陈青远先生早期录音无存。20世纪80年代,陈青远先生知道自己身患癌症之后,用家用录音机把《樊梨花》全书录下来,没有伴奏,前两三回录到唱词部分是轻轻哼唱,后面改为吟诵。在录音中还夹有“卖豆腐”等市井叫卖声,可以推演陈宅所住之处接近闹市区。似乎画面即在眼前:在不宽敞的房间里,夕阳入窗,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自己对着录音机说说唱唱,伴着书中人物时而笑时而哭,时而惊时而怒,忽而金戈铁马,忽而深情倾诉……
陈青远先生说唱并举,自成一派,晚年与生命赛跑,不仅传下录音资料,还留有纸张已经泛黄绵软的唱词手稿300余页,标注了第几回所唱。
而其100回录音因为年代久远,缺失16回半。后经陈青远爱女、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项目国家级传承人陈丽洁多方查找,终于在辽宁省黑山县剧团退休多年的原团长赵瑞军处找到缺失的14回录音,最后差的2回多书,用陈丽君、陈丽洁的录音补全。
在与陈丽洁核对唱词等文本时,陈丽洁多次动情,她说,如果我的父亲天上有知,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参与整理文本的邵缨、刘玲、裴冠红、洪兆宇等人也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说,陈老先生太有心了,能出版太难得了。
《樊梨花》的语言特色
这部东北大鼓书语言特色鲜明,真切自然,雅俗并举,传神传情。比如书中反面人物杨凡的长相:“前奔喽儿冲东南、后脑海对西北,斜山吊角……长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十个见着九个咧嘴,剩下一个还直后悔。”“奔喽儿”是从满语而来的东北方言,指人的脑瓜门儿。“斜山吊角”,是说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吊线,形容人长得不周正,多么生动。评书艺人根在民间,书中很多用词造句都有着东北民间文化的缩影。“右耳没把钳子戴,仔细再看秃着耳朵。右耳钳子为啥没戴,姑娘着急抖落掉了。”钳子即是耳钳子、耳环,几句唱把樊梨花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受牵连”一词在《樊梨花》中就有“蹲灰儿”“沾包儿”“吃瓜落儿”等多种俏皮的表达方式。
《樊梨花》语言丰富,又擅引经据典,如讲店铺,能讲店幌儿的区别;讲菜肴能报出几十种菜名;讲排兵布阵,能讲十七律五十四斩、十大阵法与十大阵旗。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天文地理、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只要提及,即可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开脸”“刀枪赞”也独具特色,比如窦仙童初见薛丁山时,只见他:“太岁盔,生煞气,镶宝石,真华丽。素绒绦,堆万字,银抹额,二龙戏。搂颏带,向下系,包耳护项银钉密。天王甲,身上披,遮身盖体正合适。内衬一件朱雀袍,团花朵朵巧匠制。丝鸾带,腰中系,青钢剑,切金玉,一旦出匣神鬼惧。兜裆裤,鹦哥绿,登云靴,针线密。腾云马,胯下骑,如霜雪,似白玉。一天能跑千多里,长啸一声惊天地。震天弓,称神力,不是英雄用不得。穿云箭,称暗器,好似猛虎添双翼。脸上看,白如玉,五官端正好俊丽。如潘安,似美玉,眉宇之间含杀气。身背玄武鞭,手端银龙戟。戟举寒光颤,戟落威风起。勒马横戟在对面,十个见他九个惧。”这段“一七辙”的赞赋朗朗上口,铿锵有力。难怪陈青远被人称为音韵大师。
《樊梨花》的时代烙印
曲艺是流动的艺术,一部评书,不同时代,不同艺人说,各有时代特色。传统书原有《大西唐》 《少西唐》二书。书中关于樊梨花的故事不过十几回,更没有姜须这个人物。旧本《薛丁山征西》中的喜剧人物是程咬金。这个公公辈儿常与樊梨花“闹笑话”,总是有那么一些违和。陈本中的书筋则是姜须,他是薛礼的磕头弟兄姜兴霸之子。这个“小叔子”多谋幽默,极力促成薛丁山和樊梨花的姻缘。在东北民间小戏和皮影中,姜须是丑行。这说明在东北各艺术门类是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
旧本薛丁山有妻妾四人。陈本没有让薛丁山到处收妻。删了一个吴金定,战亡一个蓝凤仙,又将韩月娥改为帮助薛丁山的义女。但是也没有把古人完全现代化,仍然保留了樊梨花、窦仙童二妻。
薛礼被封为平辽王后,回家探亲路过汾河湾,为救一打雁少年箭射猛虎,反而误伤了儿子薛丁山。薛礼晚年大战杨凡,杨凡接住薛丁山射杀自己的雕翎,刺死了薛礼。这在传说中是一箭还一箭、父子相克。陈本没有像过去一样去渲染迷信色彩。
樊梨花12岁时,被父亲樊洪许配给了丑陋的杨凡。梨花宁死不嫁,随梨山圣母学艺后,师父命她嫁给薛丁山。樊梨花不像刘金定那样敢于立牌招夫,也不像穆桂英那样当面自许终身。虽然她对抗父命,却谨遵师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追求婚姻自主。
以上均体现了说书人思想随时代进步的过程。说书人口中的历史,不是真正的历史,但是一定有着历史的痕迹。
虽然长篇东北大鼓书艺术在今天的舞台上已难觅其踪,但其艺术精华能保存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中并奉献予世人,实为幸事。数百个不眠之夜与樊梨花隔着时空对望,似见她眼波盈盈、欲语还休。耳边犹听见陈青远朗朗之声,如泣如诉,远处鼓声笃笃,弦索锵锵萦绕。这一部书稿,凝结着两代初心,伴随三更灯火,幸有助四壁图书,书成日五内感触,遂以此文记之。
附上一段《樊梨花》中堪比子弟书的唱词,欣赏其排比、对偶运用之妙,比喻之形象、感情之深切,这个抒情段真正体现了东北大鼓书的艺术特色:
大雁一声天地空,
天高气爽起金风。
百草枯黄柳不绿,
遍地落叶甚凋零。
亮晶晶残月清光似水,
静悄悄夜静万籁无声。
夜沉沉帅府男女全入睡,
愁寞寞房内丁山睡不成。
薛丁山站灵前眼花耳鸣,
扶灵哭泣不敢高声。
我对你吵吵闹闹好几载,
你对我恩恩爱爱表衷情。
这回我诚诚恳恳来团聚,
谁料你孤孤单单丧残生。
临终前贤妻未留一句话,
这才叫千古遗恨恨千重。
你为我玉碎珠沉人不在,
我想你镜花水月化成空。
元帅府深闺绣楼依然在,
住楼的贤惠娘子影无踪。
你早想恩情美满成佳偶,
哪知道负义男人太无情。
好像是命中造定无缘分,
怨恩师不该当初牵红绳。
连理枝狂风吹散分左右,
比翼鸟棒打鸳鸯各西东。
怨只怨最后永诀没见面,
恨只恨满怀心事对谁倾。
愁只愁何人能代三路帅,
怕只怕无你难把杨凡赢。
从今后要想夫妻重团聚,
除非是鼓打三更在梦中。
贤妻你奈何桥上等一等,
拙夫我要跟你去酆都城。
只哭得月暗星稀没了气,
好像是云愁雨泣助悲情。
(作者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辽宁卷》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