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助力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
栏目:视线
作者:黄立玮  来源:中国艺术报

  暑期档以来,尽管由于国外疫情导致进口大片缺席,但中国电影市场依旧出现了许多品质优异、类型多元的电影作品。 《1921》《革命者》等新主流电影谱写青春史诗,献礼百年光辉岁月;《中国医生》聚焦现实生活,关注生命个体,致敬人民抗疫英雄;《白蛇2:青蛇劫起》《俑之城》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技艺,对中国经典IP进行创造性改编。此外,生机盎然的纪录片《大学》、热情洋溢的青春片《盛夏未来》、紧张刺激的警匪片《怒火·重案》以及未映先热的战争片《长津湖》等优秀作品不仅有效拉动了暑期电影消费,更使我国成为全球电影票房最牢固的阵地。

  去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论断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前进方向,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电影《革命者》海报

  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从电影事业发展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就会更多地转向精神文化消费。截至202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更要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要发展目标。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积极意义。

  从电影产业发展来看, 2002年的产业化改革推动中国电影进入快速上升期。民营公司的崛起释放了电影创作活力,影片产量稳步上升,供给类型日趋丰富,观影人次显著提升。同时,快速上涨的票房带动放映终端建设提速,全国影院布局日渐均衡,县级城市实现数字影院全覆盖,高格式电影创造大量观影需求,推动了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目前,我国电影院线银幕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电影大国。但是“大”并不意味着竞争力强,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要素供给水平参差不齐、低端供给过剩、优质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税务危机”“资本寒冬”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事件打破了行业的非理性繁荣。而这些问题背后的症结共同指向了电影产业的发展质量。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扭转以“规模、数量”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利用创意、创新作为核心驱动,推动电影产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电影《中国医生》海报

  逻辑理路:从“以开放促改革”到“以改革促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上世纪90年代至今,尽管中国电影业的高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但却也是在“开放促进改革”的红利中逐步实现的。1994年,我国开始每年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进口影片,《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影片不仅促进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也让我们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电影创作理念和产业运作机制,推动了市场化进程。2001年进口分账影片总数增加到20部,2012年再度增加14部,至2016年批片配额取消。20多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始终坚持开放政策,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世界各地的优质内容,更加推动了产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国产电影在创作、管理、运营、技术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电影业也面临全新形势。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剧增。新冠肺炎疫情下,流媒体加速电影业的变革进程,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电影业的融合正在路上,全球电影科技面临新一轮的更迭;从产业内部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电影产业日益壮大,市场深度与广度有了显著提升,在电影产量、终端规模、商业模式、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初步实现了赶超,成为全球电影产业格局中的潜在引领者。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升级无法继续在外部寻找经验与药方,而是要抓住自身主要矛盾,通过改革的深化,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中国的改革成果与世界互通、互融,推动全球电影产业的共同发展。

  基于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就是要立足国内,利用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要素供给质量,以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用高质量的作品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依靠改革成果加强“中国创作”“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开拓海外市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科技创新重塑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最终,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同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

  内循环路径: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电影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要以高品质内容创作为核心,做强做优国内电影市场。精品内容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强电影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完善人才供给结构,以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创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扎根生活,学会应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今年来,无论是几乎零差评的爆款电视剧《觉醒年代》,还是票房超5亿的《1921》,皆是献礼作品成功“出圈”的典范。在尊重历史事件的前提下,创作者通过观察角度、叙述方式的调整,改变了观众对主旋律作品的固有认知,借助对平凡人物的塑造,成功打破代际隔阂,引起全社会的情感共鸣,有效拓展了主旋律影片的消费圈层。未来,创作者要通过更加多元的优质内容来挖掘影视消费增量,做优做强国内电影市场,助力完整的内需体系构建。

  要培育世界一流电影企业,完善产业机制供给。我国电影企业多而不强是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市场主体的供给改革,要以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头部影视集团作为目标,以此带动中国电影的生产制作、衍生开发、海外推广以及技术攻关等全产业链布局,全面优化电影产业结构。同时,鼓励包含新技术、新模式、新形态的影视企业创新发展,通过培育产业链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以新供给创造电影市场新需求。在此基础上,以企业为主体,联合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共同推动电影产业运营机制改革,有步骤地推进分线发行、院网协同、档期协调、动态分账、电影评论、电影审查、版权保护等机制的调整与完善,更好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要加强科技创新供给,推动电影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时代,学科、技术、行业之间的边界不断模糊。过去十年,在“互联网+电影”的影响下,网络文学、云制片、在线票务、新媒体营销、互动电影等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许多传统规则被彻底改变。“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圈定了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其中诸如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与电影的融合发展已然箭在弦上,这为电影行业的未来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力量。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强核心电影技术的攻关,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对国外软、硬件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国在5G、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加强科研成果转换,推动中国影视技术、专业设备走出国门,优化电影产业收益结构。

  外循环路径:以改革促开放,重塑电影产业国际新优势

  首先,积极推动电影产业国际贸易,增加海外市场收益。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更高水平地对外开放意味着更多优质影片需要“引进来”与“走出去”。一方面,以批片为渠道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到进口影片的引进与推广中来,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更加多元的评价标准寻找来自不同国家的高质量影片,有效增加我国电影市场的优质供给。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支点,弥补国产电影海外发行短板,优化出口政策供给,细化资金支持方式,通过政策倾斜鼓励电影企业开展真正的国际宣发,构建全球电影发行网络,提高海外市场收益,增强“中国创作”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构建中国电影产业标准体系,增强国际科技话语权。近年来,我国在电影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中影光锋自主研发的C 5放映机首次获得DCI认证,华夏研发的CINITY影院系统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支持120帧、4K、3D技术的放映系统。通过科技创新机遇弥补技术短板,实现弯道超车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未来,要加大技术创新要素的国际流动,构建中国电影产业标准体系,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将国产技术、设备作为电影出口新策略,打破西方国家对声、画标准制定的掌控,增强影视科技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强国际交流与深度合作,推动国际、国内电影市场互融互鉴。依托于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外影视企业、科研院所、电影高校建立长效沟通机制。鼓励国内企业与有制作、宣发能力的海外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借船出海。深度合作一方面是我国电影企业要参与到项目策划、制作、宣发以及衍生产品开发的全部流程,而非局限于演员、场地或是资本层面的合作,通过深入学习国际项目运营管理经验,提升国产电影的国际化运作能力;另一方面是中国企业作为出品方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发行、全球分账,在获得海外市场收益的同时,努力构建具备全球知名度的中国电影企业品牌,为中华文化输出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用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力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教师、影视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