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人设”难“遮丑”
栏目:视线
作者:杨洪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期,多位演艺明星爆出丑闻、“人设”崩塌,引发舆论一片哗然。“人设”这把双刃剑终于在某些明星摇摇欲坠的口碑和欲盖弥彰的辩解中折戟沉沙。

  所谓“人设”,是指演艺人士及其经纪团队根据艺人的外在形象、脾气秉性、人生经历和演艺特长,结合市场需要和粉丝诉求,为艺人量身定制的具有一定辨识度、吸引力、话题性和传播率的人物形象设定。从演艺行业来讲,对艺人的舞台形象和公众形象进行适度修饰和包装无可厚非,这符合演艺行业的普遍规律。然而,现如今很多演艺人士的“人设”与其本人的品德和艺能相去甚远以至南辕北辙,这就把艺人推到了“危险”的边缘。因为虚假“人设”一旦被戳穿,失去的是大众对演艺行业起码的信任和尊重,得到的是粉丝对偶像艺人的怀疑和抵牾,艺人的事业将会一落千丈。

  通常来说,打造“人设”多见于两种症候。

  一种是本事不够、“人设”来凑。有的艺人是典型的“三无”人员,即“无艺术才华、无代表作品、无职业操守”。他们知道自己水平不高、资质欠奉,为了在演艺圈尤其是“饭圈”立足,只能通过卖“人设”来维持关注度,获得一些虚妄的存在感。于是,有的艺人卖萌、有的艺人卖惨、有的艺人卖丑、有的艺人装疯卖傻,他们装扮出位、言语出格、行为出轨。为了迎合粉丝的审美偏好,经纪公司会根据艺人的外形条件和过往经历,给艺人设定诸如叛逆少年、纯情少女、高富帅、傻白甜之类的人物形象,然后虚构一些励志故事或人生奇遇,以博取关注度、话题性和同理心。还有的艺人的“人设”从妆容到举止,从神态到情绪,都经过费尽心机的雕琢和包装,用“人设”遮蔽才华上的不足,放大艺人身上的某种流量属性。

  另一种是利用“人设” 、提高人气。有的艺人原本有一些艺术才华和代表作品,但是为了获得更多演艺资源和市场青睐,就利用“人设”给自己套上光环,树立具有标志性的正面公众形象,维持较高的曝光率和良好口碑,换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有的艺人会根据粉丝对其本人的想象和期许,把自己装扮成粉丝心中的完美形象,以稳定自己的基本盘。于是就有了知识渊博的超级学霸,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模范夫妻,“眼神特别干净”的大男孩,千年一遇的纯情美少女等等。这些艺人在扮演“人设”的道路上或乐此不疲或入戏太深或骑虎难下,却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跳入“人设”所设的包围圈。因为假的真不了,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稍有纰漏就有可能演砸。总之,“人设”把艺人变成工具人,他们在资本的怂恿下,拿“人设”当付款码,诱导粉丝扫码消费。

  笔者以为,真正有艺术才华、有品德修养的演艺工作者,从来都不需要用“人设”来标榜自我。艺人想要在公众面前树立一以贯之的形象,让正能量“人设”立得住,就要以人品立身、以作品立碑。要以“真”为先,真实而不做作,真诚而不矫情。要以“善”为本,要明辨是非、心存善良,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惩恶扬善的担当。要以“美”为魂,主动承担发现美、鉴别美、表现美的责任。演艺行业要加强对虚假“人设”的监管力度,把伦理道德、公序良俗作为评价艺人从业标准的基本底线,引导演艺人员树艺德、修私德、明大德。粉丝更要擦亮眼睛、点燃智慧,努力打破信息茧房,主动甄别虚假“人设”,还演艺行业一个风清气正的生态环境。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