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人民每天都在全力以赴地创新创造,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新剧。作为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文艺,也在这生机勃勃的社会图景中日新月异。正所谓“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代的文艺工作者努力变革文艺观念,用心创新文艺实践,科技的加持更是深刻改变着文艺的形态。而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同样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努力追踪大众文艺欣赏趣味和文艺消费方式等新变化新热点,用科学的、正确的、全面的文艺评论促进文艺发生发展和创造创新。因此,面对繁荣活跃、异彩纷呈的文艺世界,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努力追踪文艺的新气象从而展现文艺评论新面貌。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端正心态是追踪文艺新变化新热点的前提。新变化新热点,有可能是正面的、健康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好坏与否之于“新”和“热”并无限定。作为一位合格的文艺评论工作者,面对好的变化和热点要宣扬、助推,发现不好的趋势或苗头要指出要害所在,及时亮剑遏制负面影响。文艺评论工作者个人的好恶在新变化新热点前也不应设限,不应凭一己爱好有偏差地选择要关注的内容,而应拓宽视野,观照全局,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助力人民优选丰富有益的精神食粮。
以正确的态度为基础,文艺评论工作者或许可以从以下路径追踪文艺欣赏趣味和文艺消费方式等不断出现的新变化新热点。
一是追踪具有指导地位和意义的思想理论的发展脚步。做好文艺评论工作无疑需要深厚的文艺理论奠基,而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是所有专业理论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尤其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这是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和指路灯,是文艺评论行驶在正确的航向上,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根本保障,也是我们探测文艺新变化、把握文艺新热点、引领文艺新风尚的核心指引。
二是追踪重要热点门户的推送。比如新华网、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央视频等APP的推送,《中国艺术报》新媒体平台、中国文艺网、中国文艺评论公众号等的日更,朋友圈里知名艺术家、文艺评论家的发布,豆瓣上的高分,知乎上的提问,猫眼上的想看,微博上的热搜,等等。以上路径里的新闻消息,共同体现着一个特质——“快”。而且这些重要热点门户在内容推送上,已经通过其知识团队对文艺新现象新热点进行了筛选,不仅在追赶潮流甚至是引领潮流,而当我们接收这些信息时,好比站在了众人的肩膀上,搭上了文化信息潮流的快车,有助于对新话题新问题新趋势的聚焦。
三是追踪核心报刊媒体的发文。众所周知,在速度上,与新媒体相比,传统的报刊杂志自然无法企及,但它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特质——“深”。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强调,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足见他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殷切期望。在全媒体时代,相较于新媒体的“快”,传统媒体能在自身优势“深”度上做好文章,对文化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有着严密的出版制度和学术体系规约的传统媒体刊载的文章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思考自然更深广厚重,带有更多的学理性、思辨性,也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对于新变化新热点的准确判断与分析无疑大有裨益。
四是追踪年轻人生活的脚步。艺术来源于生活,要寻找文艺欣赏趣味和文艺消费方式的新变化新热点,自然要注重从年轻人的生活中去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充分肯定。”年轻人是时代前行的先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道彬在文章《新生代文艺批评的“缺席”与“在场”》中指出:新生代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思潮方面,常常是领先的。从文艺发展的历史来看,文艺创作尤其是文艺创新常常是由青年主导的,很多文艺创作、文艺欣赏的主体也是新生代。我们要熟悉新的艺术创作过程,就要熟悉他们,也就是年轻人新的审美追求。所以我们不仅要深入文艺生活、深入文艺活动、深入大众心理,更要深入青年世界,与青年一起面对各种文艺现象、各种文艺思潮,走进青年特别是新生代的文艺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文艺审美追求。由他的观点我们可以更深刻感受到,文艺要在场,不仅要在现场,更要在年轻人的主场,如此我们才能站在文艺潮流的前场。
以上所论路径,不失为获取文艺欣赏趣味和文艺消费方式的新变化新热点的方向和方法,但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文艺新气象新面貌中准确地抓住重点、找到要害,还需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当我们有了阅历、经历后,还要把所看所听所获得的在自己的知识系统内去挑拣、过滤、反思、提炼,并通过评论文字不断地去思考和实践。如此,才能在沉淀后得到升华,淘洗后滤出结晶,最终为更好地做好文艺评论工作,推动文艺健康繁荣尽己之力。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