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情深谊长》剧照
中央民族大学原创民族舞剧《情深谊长》,已于近日在民族剧院完成首演。《情深谊长》紧扣“彝海结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主力部队挺进四川凉山地区,严格执行民族政策,与深明大义的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故事为背景,以舞剧形式回顾“彝海结盟”,反映中国革命非凡历史,再现彝族同胞与中国共产党的拳拳深情。
“彝海结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鲜明体现和重大胜利,是一面民族平等、团结的光辉旗帜,其政治、军事意义以及历史功绩历来受到高度评价和特别重视。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舞剧《情深谊长》把“彝海结盟”所体现出来的民族团结与革命斗争精神重新呈现在舞台上,将成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艺术实践案例。
舞剧将传统民族文化与革命历史题材完美融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新视角。如何在表达政治象征意义的同时,塑造多元艺术理念与价值,通常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难点。难能可贵的是,《情深谊长》通过打破常规的人物设定和视听建构方式,将彝族传统文化精粹融入到舞蹈设计中,提炼出生动、精炼、富于凉山彝族文化代表性的符号语言,并应用于人物造型、舞蹈动态、舞美、服装、音乐等整体舞台设计。例如在服饰和舞美的色彩运用上,彝族传统的“红黄黑”主色调与“中国红”始终贯穿其中,呈现出相得益彰的舞台效果;在表现军民互动的场景与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既有红旗、军帽、军服等红色文化元素,也融合了彝族传统的葬礼文化、火把节文化、克智文化以及刀舞、酒舞、披毡舞等。由此可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应被充分挖掘,从而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舞剧通过演绎彝族人民与中央红军的“鱼水之情”,对各民族在近代以来的共同抗争记忆与共赴未来的决心进行了艺术化表达。“彝海结盟”及小叶丹和果基夫人保护“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队旗的故事具有复杂的戏剧性,舞剧在表达上紧扣舞蹈“传情”的情感特征,以传旗、护旗、献旗为主线,通过舞台的调度与各类表现手段的融合,有节奏地使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层层推进,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凸显出历史事件中的家国大义和民族情怀。与此同时,诸如刘伯承将军、果基小叶丹、果基夫人、彝族老者、彝族少年等人物形象被立体化塑造,在这些人物的相遇、相识、相交与共同对抗压迫的历史场景中,能够感受到彝族民众在面对历史抉择时所作出的追求自由平等和美好生活的决心。
舞剧从果基夫人的视角出发,围绕剧情发展塑造出妻子、彝族首领夫人、护旗者、献旗者等多重身份变化的彝族女性,既体现了历史叙事中女性与男性同等重要的主体性地位,也是总导演沙呷阿依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对彝族女性的家国情怀与生命意义的理解。沙呷阿依擅长“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例如在同名舞蹈剧目《情深谊长》的创作中,她抓住“军鞋”这一具有特殊含义的道具,通过三个不同阶段的处理,让观众一直围绕这个情节展开想象,情感也随之被调动起来。一双鞋不仅把彝族千百年来受压迫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也表达了彝族同胞对解放军的“情深谊长”。同样,舞剧《情深谊长》通过刻画彝族女性果基夫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生活遭遇中的形象和情感变化,以个体的生命历程变化反映群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以个体对家国情怀与生命意义的追求来体现彝族民众对革命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追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时刻,舞剧《情深谊长》不仅再现了彝族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的深情厚谊,同时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英雄的艺术家情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优秀的艺术实践案例。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