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展现向前、向上的力量
——记杨凯生和他的人文纪实类摄影作品
栏目:名家
作者:本报记者 范雪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杨凯生人文纪实类摄影作品:物(上图)、人(下图)

  “我在《镜头中的人情物理——杨凯生作品》一书中所写的‘自序’题目是“万镜所见,一孔之得”。我认为这个标题大概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摄影题材处处可见,如果要想有所收获,需要的是留心,需要的是我们从琳琅满目的情景中通过镜头抓取值得抓取、应该抓取的东西;另一层含义是,每个瞬间可能都是重要的,都是‘关键性的’,但更重要是记录下的这个瞬间在时间跨度上要有持久感,在空间表现上要有拓展性。这样的照片既可以引发拍摄者自己的反复思量,又可以让观图者静下心来细细思考。摄影如果能起到这个作用,就比较有意思了。”5月25日,在京举办的《镜头中的人情物理——杨凯生作品》研讨暨读者分享会上,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中国金融摄协名誉主席杨凯生分享了他关于摄影的思考。

  从三联书店出版的《浮生二十四小时——杨凯生作品》到“风——在大巴山大凉山中的杨凯生”扶贫摄影展,再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镜头中的人情物理——杨凯生作品》,杨凯生这位曾长期供职于金融系统的金融家、经济学家一连“几波操作”,让摄影界对这位跨界摄影家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而他伴随着不断面世的摄影作品所不断深入谈及的对摄影的理解,也持续刷新着人们对他跨界的认知——他的摄影不是附庸风雅,也不是玩票。

  关于金融与摄影,杨凯生有独到的见解。“我从小学时就开始摆弄照相机,那时候还经常拿着瓶子去照相馆买他们第一天洗照片用过后剩下的显影液、定影液,这样比较便宜,一毛钱买一大瓶。但后来阴差阳错,我没有从事这个行当。虽然是跨界,但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有一点体会——金融和摄影、金融和文化艺术能不能融合?该不该融合?这貌似是两件隔得挺远的事,怎么能融合到一起呢?我认为,是能够而且可以说是应该融合的。我感觉到,金融通过文化艺术的赋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具有人文底色和情怀。文化艺术能让貌似冰冷、貌似高大上的金融业务和社会大众走得更近。虽然大家都离不开金融,但是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许多人还是不了解。”他认为,金融人如果更加热爱文化艺术,参与更多的文化艺术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让金融人增加业务的人文底色,让金融业务更具有温度。

  杨凯生出版的上述两本作品集,集纳了他拍摄的200多幅人文纪实摄影作品。关于人文纪实类摄影,杨凯生有颇多思考。“人文纪实摄影所拍摄下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凝固的瞬间,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幅画面有限的场景,所拍摄的这个瞬间应是具有值得表达的内涵。”杨凯生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人文纪实摄影应该是记录历史、反映当下,同时也可以展现未来的,而不应该是人们看一眼之后转身就会离开的、就会立刻忘记的。

  杨凯生说:“我们经常希望人文纪实摄影有深刻内涵。所谓深刻,是不是就需要更多表现痛苦、反映落后、反映灾难,甚至暴力血腥的场面?这是老话题了。我觉得艺术首先应该是美好的,应该是给人一种享受,但我也不认为所有的图像都应该是唯美的,或者说追求唯美。坦率地说,如果要追求唯美,人文纪实类摄影追求唯美的难度比风光摄影、创意摄影更难。人文纪实摄影可以甚至应该具有批判精神,可以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批评,但是摄影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一分子,也应该有责任去表现一种向前、向上的力量,这也是重要的社会现象。” 《镜头中的人情物理——杨凯生作品》中有反映波黑的摄影作品,其中一张令人印象深刻——一名男子的一条腿残疾了,他拄着拐杖从几张足球明星的海报下走过。杨凯生给这张作品配文:“1990年的夏天,当时的南斯拉夫队在世界杯足球赛上一路杀入四分之一决赛,与马拉多纳率领的阿根廷队对峙两个小时,最终惜败于‘扑点门神’戈耶切亚。那个时候被一些人称为‘欧洲巴西’的这支惊艳球队,后来随着波黑战争的爆发而流离瓦解。当时他还年轻,是一个狂热的球迷。在那些业余级的比赛中,他的球技也能常常获得姑娘们的尖叫。但如今,他与他所热爱的那支球队一样,恐与足球不再有缘。”杨凯生介绍,这张照片和配文是他对战争的批判、对和平的呼吁,但是作品中没有对血腥和暴力的直接表现。

  杨凯生曾多次前往大巴山、大凉山地区拍摄扶贫主题摄影作品。他说:“在拍摄这样的作品时,摄影人不应该有居高临下和猎奇的心态。我这么多年去当地拍摄,和老乡们坦率地交朋友,经常给他们看我给他们拍的照片,我更多的是想表现他们脸上的阳光、眼睛里的明亮。拍摄时,我也力图采用低机位,在和他们平等互视中相互尊重。”至于纪实摄影作品的质量,他认为人文纪实摄影一旦走入市场,是可以成为艺术收藏品的。“纪实摄影人有责任、有义务提高自身作品的质量,这样才值得人们去重视、去收藏。人文纪实摄影反对摆拍,讲究抓拍、抢拍,这是基本要求。但有时候好像大家觉得拍人文纪实摄影就不需要像拍风光、静物、创意类摄影那么讲究和仔细认真,这恐怕也是一种误解,除了特殊的场景、紧急的状况,只能拿起相机来就拍以外,认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制作上也是需要讲究的。”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在给《浮生二十四小时——杨凯生作品》作的序中写道:“窃以为,摄影集加文字旁白本是一件冒险之事,拿捏不当极易费力不讨好。然而凯生的文字功底、知识积累乃至哲学支撑,令他的旁白有故事、富哲理、巧点缀、不卖弄,增添了整部摄影集的重量、深度和诗意”。虽说是一件“冒险之事”,杨凯生却偏爱给他的摄影作品配上一两百字的短文。杨凯生说:“我努力想让这些文字更具文学性。有人评价说,这些不像是我这个年龄的人写的,更像是‘文青’写的。这些文字写完以后,我还特意拿给年轻的同志们看,请他们提意见。文字虽然不长,但是都要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让我满意。古人说‘诗画一体’,我想通过图像以外的文字让凝固的瞬间更具持久感,让画面所容纳的有限空间能进一步得以拓展,希望人们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先看到图像继而看到文字,又能促使他回头来看图像,这样让审美得以延伸,思考进一步深化。缺憾之处是,因为我特意将每幅作品和每篇文字相互呼应,这样就有意无意或者是让读者被迫循着我的思路去思考和观察。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图文一致,应该是给读者留有一些感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