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剧影视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栏目:观察
作者:朱传欣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标识,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也。戏剧影视艺术,可谓当今影响最大、覆盖最广、受众最多的文艺样式之一,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产品,戏剧影视艺术天然地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素养紧密相连,在对当代青年学生群体进行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心灵启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久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戏剧影视事业无疑将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戏剧影视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戏剧影视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戏剧影视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关系

  戏剧影视艺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教育形态和教育方式上也具有相当的契合度。

  从历史渊源看,通过戏剧影视艺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在革命历史中建立的优良传统。20世纪30年代,左翼艺术阵线发起的“左翼戏剧运动”倡导戏剧的大众化,通过筹演各类“广场戏剧”“工厂戏剧”“农民戏剧”“国防戏剧”,宣传政治思想,团结广大民众,支援革命事业。延安时期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历史剧《逼上梁山》等作品,在救亡图存的历史场景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有力地传播和发展了党的政治文明。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创作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文艺思想,《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青春之歌》等影片进一步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从更大范围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可见,戏剧影视艺术可以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念具体化、生活化、大众化,以便为老百姓所接受,从而更好地实现政治引领、伦理启蒙和社会教育的功能。

  从世界范围看,通过普及戏剧影视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1967年,哈佛大学创立的“零点项目”系统分析了艺术教育对于其他学科所产生的巨大的迁移价值,指出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智能开发方面具有科学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1988年,法国通过《艺术教育法》,由法国教育部制定教学大纲,法国国家电影中心编写教材,全面推行影视基础教育。2010年,英国电影学会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对影像的理解将成为与听、说、读、写同样重要的能力,影像表达和影像传播将成为新世纪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欧美多国非常重视国民的戏剧影视教育,甚至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强调戏剧影视独立价值的同时,注重教育的综合性、通识性、社会性。

  从现实状况看,戏剧影视教育对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日益多元的信息生产主体、传播渠道和消费方式,为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当前,看电影、追网剧、刷抖音、玩网游等活动在国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中占据较大比重,戏剧影视及其延伸而出的网络视听内容早已成为青年群体认知外部世界、体验道德情感的重要窗口,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戏剧影视内容如果“用得好”,能够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有效增量;而如果“管不住”,则会对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领域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在戏剧影视艺术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索戏剧影视思政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戏剧影视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

  戏剧影视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座“富矿”。厘清戏剧影视对于思政工作的核心价值,挖掘戏剧影视作品中的育人资源,找到文艺与思政的“接口”,是有效开展戏剧影视思政教育的前提。总的来看,戏剧影视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美学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戏剧影视的教育功能并不体现在促使受教者以科学或伦理的方式把握世界,而主要培养以审美和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以美育促进德育、智育。“情境创设”是审美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特殊机制,能够在实体的生活空间之中营造出一个意象的美学空间,使受教者暂时地脱离现实环境,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尤其是戏剧影视作品,因其生动形象、叙事性强、感染力足等特点,能够为欣赏者带来其他艺术门类无法实现的沉浸体验,带来全方位的审美感受。在戏剧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所开辟出的审美场域,将为思政属性的知识讲授和价值传递创设出极为有利的情境。我们在观摩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时,往往能够直观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波澜壮阔,切身体悟革命仁人志士的崇高境界,在情感共鸣、思想激荡、精神振奋中完成学习,通过“入戏入影”的方式实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

  其二,媒介价值。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相比,戏剧影视艺术的媒介属性更为突出。戏剧影视艺术不仅作为一类作品或文本存在,同时也作为一种媒介存在。美国教育史学家约翰·布鲁巴克在《教育问题史》中谈道:20世纪,有两项科学技术发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录音技术,另一是照相技术……照相、广播、电影和电视则为教师的教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戏剧影视艺术凭借在其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各个环节中所表现出的强大的媒介功能和“外向型”特点,成为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展示成就、记录时代的极佳载体,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如此,运用戏剧影视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将当代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热点话题与戏剧影视作品有机结合,使戏剧影视内容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问题,进而构建跨学科、多领域、复合型的思政教育“立交桥”。

  其三,阐释价值。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样遵循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反映和阐释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戏剧影视作品的文本、话语,往往能够富有成效地面向当代青年群体说明中国、阐释中国,在某些思想观点、理论学说不被理解时“居间说话”,从而达到消除误解、管控分歧、调和矛盾、凝聚共识的目的。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通过借助一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戏剧影视作品,不仅能够帮助施教者更为生动地阐明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同时有助于受教者更为可感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

  戏剧影视思政教育的实施进路

  运用戏剧影视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构戏剧影视思政教育体系,应当注重德育与美育的统一、主体与对象的融通、内容与渠道的协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问题:

  一是把握显性与隐性。所谓“显性”,是指将思想政治元素从戏剧影视作品中明确地梳理、提炼、彰显出来,形成“主旋律电影”“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文化类综艺节目”等内容体系。所谓“隐性”,是指以“盐溶于水”的方式让“文艺范”中透出“思政味”,通过散点式、渗透式、随机式的嫁接融合,将思想政治内容有机植入戏剧影视作品当中,这尤其需要创作者的精心设计和高超技巧。有效开展戏剧影视思政教育,应当做到显隐结合,既要旗帜鲜明、振聋发聩,又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同时需要以遵循戏剧影视艺术的自身规律为前提,以隐为主、化显为隐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平衡弘扬与批判。当前的戏剧影视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单向度、片面化的倾向:教育理念较为单一,往往只褒不贬;教育内容相对封闭,常常自说自话。面对信息化时代和全媒体环境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戏剧影视思政教育应当坚持以立为主、破立并举的价值导向。一方面,对于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应当积极肯定、大力弘扬,引导受教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与此同时,在面对文化艺术领域存在的糟粕作品、不良现象、错误思潮时也不应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而要敢于表明立场和态度,有理有据地进行批判,鼓励受教者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辨学习。

  三是兼顾生产与消费。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全新的文艺生产机制正在逐渐形成,人人创作、人人传播、人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新媒体环境中,来自普通用户生产的内容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生产的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大众化、多元化、日常化的文艺生态,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文艺作品在整体上面临结构失衡、文化失位、价值失范等风险。因此,戏剧影视思政教育的对象,不仅在于戏剧影视作品的“消费者”,也在于戏剧影视作品的“生产者”;戏剧影视思政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帮助受教者更好地“读懂”作品,同时在于帮助受教者更好地“创造”作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然而,我们当前的戏剧影视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导向功能不足、育人意识偏弱的缺陷,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的弊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充分发挥戏剧影视艺术的思政教育功能,运用戏剧影视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二者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戏剧影视思政教育体系,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思政工作和文艺工作,实现国家未来15年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