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意灭父”的微博长文,把某乐队女鼓手和她的父亲推到了舆论面前。这条被网友们称之为“凡尔赛炫父”的微博,自爆父亲为其修改GPA成绩,把她和老公都安排进了事业单位,一时引起“吃瓜”群众各种调侃。据媒体报道,当事人涉嫌造假违纪的情节,已被有关部门纳入关注,进入调查核实程序当中。
在无奇不有的网络社会里,类似因“炫”而“坑”的例子总给人一种黑色幽默的荒唐之感。从微博长文透露出的信息,可以看出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女儿为个人艺术追求而反抗父亲随意安排生活的叛逆,从而让整个事件面临家庭伦理尺度的衡量。但是,不论情感表述多么罗生门,在公平正义面前,本质都是一样的。此事引爆舆情,原因即在于此,而若其中真的涉嫌违规违纪乃至违法,有关当事人也必将受到惩罚。
然而,跟其他“坑爹”事件相比,这件事情又着实让人难以产生快感。原因是,事件中的父亲因爱而走偏,若查核为实,令人惋惜;女儿为选择自己的生活、追求个人的艺术梦想而忤逆父亲以致发展到在微博发长文的地步,也让人唏嘘。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事件背后有何具体的故事,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范畴,但它所折射出的问题,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它本是一个有关如何成全子女成长成才的故事,却闹成了一出“当理想遭遇现实”的乌龙。究其原因,还是有些人仍放不下狭隘的择业观、成才观。进事业单位,拿铁饭碗,吃公家饭,固然不妨为一种选择,但即便是在体制外,难道人生就不能出彩吗?能够理解,“稳定”是好生活的一项指标,但绝不是理想的全部内涵,对于艺术理想尤其如此——一方面,艺术工作从来都是充满个性的工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压抑个性、兴趣为代价来谋求安稳,很难说是好的成全;另一方面,不同艺术往往有各自不同的实践情境和场景,需要与之共生共存的生活支撑,倘若强行把人才安置到非其所愿的地方,何异于馆中植梅、盆中栽花?除非,“植梅栽花”者意本不在“梅”和“花” ,而在赋予另一种“模范人生”。这就是有关家庭教育伦理的另一个话题了。
一个社会蓬勃繁荣,往往与每一个个体实现个性价值的渠道多元广阔密切相关。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既表达了一种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价值期待,也描绘了人人得以实现自我带来的蓬勃喜人的社会发展面貌。可曾几何时,一些人对实现价值理想的观念仍停留在“拿铁饭碗,吃公家饭” ,对艺术的认识仍抱着一种“艺术无用”的功利偏见,殊不知类似的观念不仅狭隘,于当下尤其不合时宜。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新行业、新职业涌现出来,文化艺术领域更是出现了从业人员众多的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除了像此次事件中自组乐队的音乐人,还有大量的影视演员、戏剧导演、职业经纪人、策展人、美术工作者等等,他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实现着自己的多彩人生。像最近走红的95后“刮腻子”女孩张丽佳,就是一位新文艺群体壁画师。在追求艺术理想的过程中,她和同学一起成立了工作室,又通过分享创作视频,瞬时走红网络。由此可见,呵护、鼓励人才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理想,才是释放人的创造活力进而推动社会繁荣进步的根本。
随着社会进步,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地分野重组、迭代更新,也意味着个体实现价值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天地。一些过去不被看好的职业行业,也吃香了起来。像一些民间手工艺,一度长期不被人看好,从业者寥寥以致传承都成了问题,可随着“非遗热”加上互联网的加持,许多民间手艺人一下子成了网络红人,订单应接不暇,在创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艺术理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日益增长,文化艺术在人们生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必将越来越大,这恰恰是艺术人才、艺术从业者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候,而以往那些认为“艺术无用”或看不起体制外就业的偏见可以休矣。
近些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殷切希望“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尽管此次“坑爹”事件的爆点并不在此,是非也自有公论,但它所折射的新文艺群体从业尴尬,不得不引人思考。在社会各个层面积极培养、扶持新文艺群体成长成才,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之际,这尴尬背后更应该尴尬的恰恰是那些抱持狭隘偏见的人。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不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而应该被唾弃的,则是因狭隘偏见不惜搬弄资源、污损公平正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