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DC漫画公布了亚洲超级英雄猴王子(Monkey Prince)的设计形象,并坦言灵感就是来源于中国神话人物美猴王和经典名著《西游记》。信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起了国内网友的广泛讨论。有人支持,认为其是文化走出去的象征;有人反对,将其视为对中国元素的随意挪用。
笔者以为,这是一种超脱语言翻译层面,在影视、漫画和漫改领域中的“异语创作”,“语”本意指“语言”,于此亦引申为“语境”。从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系列,到迪士尼改编的《花木兰》动画版和真人版,从漫威以李小龙为蓝本塑造而成的亚裔英雄“上气”,到如今DC漫画取材《西游记》的“猴王子” ……近年来,从异域视角出发,以异语创作为核心手段,进行中国文化世界表达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观众对于中国文化异语创作的心情,是相对复杂的。一方面大家希望中国文化能走出国门、发扬光大,或主动或被动地实现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又忧虑外部创作在世界传播中的先入为主,导致相关的文化误读,从而产生对原始文本和原始形象的挤压、侵占,甚至是替换。这种担忧不无根据,例如去年上映的真人版《花木兰》,除却武术编排和动作设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其他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呈现均在及格线水平以下。随意堆叠的中国元素、粗劣解读的中国概念以及不伦不类的文化杂糅和视觉奇观,都昭示着影片主创团队对中国文化解读舍本逐末、重“形”弃“神”的浅薄,更有学者尖锐地评价其仅仅是假借了“木兰”这个中国文化符号,而“完全抽空了这个角色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以家国情怀为代表的精神内核”。这种全球化的商业影片,势必会影响到世界乃至中国群众对“花木兰”及其背后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剖腹藏珠,事情终归有其两面性,两相权衡取价值最大化之“重”,方为明智之举。在笔者看来,中国文化的“异语创作”至少能对文化输出形成两大方面的积极影响。
其一,是重塑创作视角的价值。视角是方向性的问题,不同的视角会衍生出不同的创作方式、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当文艺工作者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的创作环境,往往会局限于狭窄的视角之中。而这时,“他者”往往会成为破局的关键。“猴王子”对于西游文化的孙悟空,属于文化的“他者”;西方文艺工作者对于中国文艺工作者,属于主体的“他者”。“他者”以西方语境诠释中国文化,以外部语态表达中国文化,并最终呈现出迥异于“自我”的作品样态。而且“他者”的创作方式是基于其本土受众的观赏习惯和思维模式而形成的,因此我们不但能从“他者”的视角中窥见一方更广阔的天地,而且能洞悉相对合理的文化输出路径。
其二,是鞭策自我的价值。首先,我们本身依托中国文化的先天优势,进行时代表达之境况存在诸多问题,可叹矣。例如,我国文艺工作者以西游文化为蓝本,也创作了动画《大闹天宫》、86版《西游记》和《大圣归来》等若干优质作品,但相对于庞大的“西游IP作品库”而言,真正属于精品之作者凤毛麟角,而滥竽充数者却不胜枚举。其次,我们或是技术落后,抑或是熟视无睹,而忽视掉了具有实操价值的文化元素,可惜矣。例如,当《功夫熊猫》上映之时,中国观众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指责其“窃取”中国文化,而是在感概为什么不是中国人将我们的国宝拍成电影。那么,异语创作何尝不是我们对本土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鞭策与督促,从而驱使中国团队依托中国故事、挖掘中国元素来展现中国文化,并制作一批能在世界范围内发光发热的中国作品!
从法理而言,以“猴王子”为代表的诸多借用中国元素的国外形象并无版权之争;从道德而言,以往的改编作品,也鲜有带着明显偏见和恶意的具体实例。我们应该倡导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怀揣着包容、开放和乐观的态度,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诸如“DC版孙悟空”此类文化现象,既是国内观众审美水平提高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增强的注脚。